原创 宋神宗对王安石高度信任:卿见朕有过失,但极口相救正,勿存形迹
迪丽瓦拉
2025-07-12 08:03:09
0

趣说宋朝十八帝之宋神宗:心比天高却抱憾而终的改革者

2.与王安石的爱和合离

(5)信任动摇

其一,曾经高度信任(中)

熙宁四年正月二十五,王安石的妹夫、著作佐郎朱明之升任“崇文院校书”。

三月二十九,宋神宗研究“农兵事”,想以免税为条件,召人充做“弓箭手”。宰相文彦博“以为决不可行”。

王安石说:“恐可行,但亦不须如此,诚以利害驱民训习”,则何必用此策?”

宋神宗想选任官员,像司农寺接管“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职责一样,由兵部设官主管招弓箭手一事。王安石说:“京诸司固足以提天下之纲要,非特兵部也。”在京各部门本来足以提领天下大事,不止兵部可统。

宋神宗说:“兵部最所急故也。”

王安石说:“诚如此。”

三月三十,宋神宗下诏,派著作佐郎章惇走驿道快速去往夔州路,同夔州路“转运司”一同处置少数族“夷户”骚乱问题。此前,因“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元年受任“条例司检详文字”的李承之曾向王安石举荐章惇,王安石说:“闻惇极无行。”听说章惇品行不好。李承之说:“某所荐者,才也。顾惇才可用否,素行何累焉?公试与语,自当爱之。”王安石接见了章惇,章惇一向善辩,又善迎合,王安石见之“大喜,恨得之晚”。

四月十四,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不能无过失,卿见朕有过失,但极口相救正,勿存形迹。”不要有所顾忌。

王安石感激地说:“当尽死力,不敢存形迹。”

宋神宗“虑难济”,担心改革难以成功,王安石说:“此在陛下,不可以它求。”又说:“陛下圣德日跻,风俗会丕变,何忧难济?”

四月二十,见习“将监主簿”常秩以“右正言”、“直集贤院”官职实任“管勾国子监”,即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长官。起初,常秩不肯仕宦,“世以为必退者也”,但当“王安石更定法令,士大夫沸腾以为不便,秩在闾阎,见所下诏书,独以为是”,士大夫议论沸腾,本是平民的常秩却独独认为正确,得到宋神宗的召用诏书,“遂起”,起身出仕任官。

五月十四,发生了一件影响很大、对新法极为不利的事件。开封府东明县的百姓认为县府征收“助役钱”不当,相率来到宰相王安石的府第,围堵上班的王安石,“自言凡数百家”。王安石亲自劝说百姓“令退”后,却没有提出对事件进行调查,寻求解决办法,而是把事情归咎于人,禀告宋神宗:“知东明县贾藩者,范仲淹女婿。好附流俗,非上所建立,殆不可用。”宋神宗“以为然,因令究东明事”。

十六,司农寺及“开封府界提举常平司”回奏:“有畿内百姓未知新法之意,见逐乡大户言等第出助役钱,多愿依旧充役。”

宋神宗下诏,指示司农寺传令诸县,晓谕百姓,“如有不愿纳钱之人,除从来不当役年月,令依条认本年役,候年月至,则赴官充役,更不令纳役钱”。

司农寺及“开封府界提举常平司”又奏:“乞差府界提点司官分诣县同造五等簿,升降民户。如敢将四等以下户升于三等,致人披诉,其当职官吏并从违制论,不以赦降原免。”宋神宗“从之”。

但宋神宗“疑初官户取助役钱少”,怀疑对家中有做官的人的人家负担助役钱少。王安石“至是白上曰”,到这时才禀告宋神宗说:“官户坊郭役钱诚不多,然度时之宜,止可如此,故纷纷者少,不然则在官者须作意坏法,造为议论。坊郭等第户须纠合众人,打鼓截驾,遮执政,恐陛下未能不为之动心。”

宋神宗“又言”:“曹司都不与禄,反责其受赇废事,甚无谓。”有关部门的吏员都没有俸禄,反过来又责怪他们收受贿赂、耽误事,很没有道理。

王安石说:“本取助役钱有剩者,将以禄此辈。”本来收取助役钱,如果有剩余,就给他们当做俸禄。

宋神宗说:“以见役钱,便可早定法制,使知凡今致纷纷,亦多此辈扇惑。”

王安石说:“早定诚然畏此辈扇惑非也,当令此辈不敢扇惑而已。人主若不能益天下,则不能胜天下,反为天下役。为天下役,则乱矣。”

御史中丞杨绘向宋神宗上言:“比者畿邑之民来诉助役之不便,陛下霈发指挥,令取问民之便,愿与不愿而两行之。中书门下已作札子,坐圣旨颁下,而司农寺缴还,遂从其请。臣窃谓助役之法果非便乎?则一二年中,自将改之也。假使十分而不愿者一分焉,则一分之少,固不能害九分之多;而一分不愿者,亦自有役以差之,亦必无放者,但形势官户女子单丁素无役者,令出役钱,则已行之矣。司农寺缴还圣旨札子,岂得无罪乎?”但宋神宗收到奏书后,“不报”,将奏书扣留,不予答复。

杨绘又上言:“东明等县百姓千百人诣开封府,诉超升等第出助役钱事,本府不受。百姓既无所诉,遂突入王安石私第。安石谕云:‘此事相府不知,当与指挥,不令升等。’仍问:‘汝等来,知县知否?’皆言不知。又诣御史台。臣以本台无例收接诉状,谕令散退,而访问,乃司农寺不依诸县元定户等,却以见管户口等第均定出役钱数付诸县,各令管认升降户等,别造簿籍,前农务而毕。臣窃谓凡等第升降,盖视人家产高下,须凭本县,本县须凭户长、里正,户长、里正须凭邻里。盖自下而上,乃得其实。今乃自司农寺先画数,令本县依数定簿,岂得民无争诉哉?措置民事,必自州及县,岂有文移州府不知之理?此乃司农寺自知所行于理未安,故不报府,直下县,欲其畏威,不畏异议。若关京尹,或致争执,所以不顾事体如此。今判司农寺乃邓绾、曾布,一为知杂,一为都检正,非臣言之,谁敢言者?”

王安石“指陈绘言为不然”,向宋神宗陈说、指明杨绘所言不对,宋神宗“诺之”。

五月二十六,宋神宗“论人有才不可置之闲处,因言汉武亦能用人才”。

王安石说:“武帝所见下,故所用将帅即止卫、霍辈,至天下户口减半,然亦不能灭匈奴。”

宋神宗说:“武帝自为多欲耳。”

王安石说:“欲亦不能害政,如齐桓公,亦多欲矣,而注厝方略,不失为霸于天下,能用人故也。”

宋神宗说:“汉武至不仁,以一马之欲,劳师万里,侯者七十余人,视人命若草芥,所以户口减半也。人命至重,天地之大德曰生,岂可如此?”

这天,王安石“留身乞东南一郡”,在别的大臣离去后独自留下,向宋神宗请求到东南地区做州府官。

宋神宗“甚怪安石如此”,“固留之”,说:“卿所以为朕用者,非为爵禄,但以怀道术可以泽民,不当自埋没,使人不被其泽而已。朕所以用卿,亦岂有它?天生聪明,所以义民,相与尽其道以义民而已,非以为功名也。朕顽鄙,初未有知,自卿在翰林,始得闻道德之说,心稍开悟。卿,师臣也,断不许卿出外!”

以上宋神宗对王安石所说的话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即宋神宗称王安石为“师臣”。“师臣”一词,前所未有,2000年来,国君对大臣称“师”、称“父”,只有2人,一是周武王姬昌,称前朝老臣、辅佐自己消灭商纣建立周朝的“姜太公”吕尚为“师尚父”,二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称丞相诸葛亮为“相父”。对本朝的大臣称“师臣”,宋神宗是第一个,150年后,宋理宗也以“师臣”称权相贾似道,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例。

宋神宗又说:“风俗久坏,不可猝正。事方有绪,卿如何却要去?且体念朕意,不须恤流俗纷纷。”

王安石说:“臣材薄,恐误陛下属意。试观前代兴王,亦有为政数年而风俗不改、纪纲不立如今者乎?”

宋神宗说:“前代或因衰乱,方人情急迫,为之解患释难,所以易;今颓坏之俗已久,方收敛使就法度,则不得不难。其纷纷亦固宜,但力行不变,自当改。如富弼事,向时宜有按劾,今乃按治。如此等事行之已多,人情恐渐变。”

王安石曰:“以臣所见,似小人未肯革面。臣愚以为陛下诚能洞见群臣情伪,操利害以御之,则人孰敢为难?但朝廷之人莫敢为邪,即风俗立变,何忧纪纲不立?”

对于离职,王安石未再坚持。

但到了六月十三,因为閤门司官员李评的去留,王安石与宋神宗产生了分歧。王安石“恶李评,必欲去之”。但宋神宗说:“弟恐评有说。”这样恐怕李评会有说辞。王安石说:“陛下若偏听,则评必有说。若推鞫,即明见欺罔之状。”不久宋神宗批示:“可令评更不管勾閤门事。”

十五,王安石“谒告”,请假不再上班。宋神宗“令冯宗道抚问安石”,王安石却“因附表札请解机务”。

宋神宗“怪安石求去”,王安石说:“疲疾不任劳剧,兼任事久,积中外怨恶多,又人情容有尘壅。”

宋神宗说:“卿从来岂畏人怨恶者?人情有何壅塞?得非为李评事?”

王安石说:“臣所怀具如奏状,所陈非有它也。”

宋神宗说:“卿无乃谓朕有疑心?朕自知制诰知卿,属以天下事。如吕诲比卿少正卯、卢杞,朕固知卿,不为吕诲所惑。”

王安石说:“臣平生操行本不为人所疑,仁宗朝知制诰,只一次上殿,与大臣又无党。及蒙陛下拔擢,曾未及一两月,初未尝有所施为,吕诲乃便以方卢杞,此不待陛下聪明,然后可知其妄。若任事久,疑似之迹多,而谗诬之人或过于吕诲,即臣未敢保陛下无疑也。”

宋神宗说:“吕公著与卿交游至相善,然言韩琦,必以兵讨君侧恶人,朕亦不为公著所惑。”

王安石说:“公著此言,亦非特陛下聪明然后可辩。明明在上,岂有如此之礼?”

宋神宗说:“卿之所存,虽朋友未必知,至于众人,见朕与卿相知如此,亦皆不知其所以。朕与卿相知,近世以来所未有,所以为君臣者,形而已。形固不足累卿,然君臣之义固重于朋友。若朋友与卿要约勤勤如此,卿亦宜为之少屈。朕既与卿为君臣,安得不为朕少屈?”

王安石说:“大臣久擅事,未有无衅者。及其有衅然后求去,则害陛下知人之明,又伤臣私义。”

宋神宗“固留之”,“比三四退,上又固留,约令入中书”。王安石“复具奏”,但“閤门等处皆有旨不许收接安石文字”。

二十,王安石进见宋神宗,说:“陛下不许臣去,臣不敢固违圣旨。然臣寔病,若更黾勉半岁不可强,即须至再烦圣听。”

宋神宗说:“卿许朕就职甚善,如何却半年后又乞出?且勿如此。”

八月,王安石之子、前旌德县尉王雱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王雱小时候,王安石与弟弟王安国“白首穷经,夙夜讲诵琢磨”,王雱“从旁剽闻习熟,而下笔贯穿,未冠,已著书数十万言”。宋英宗治平四年,王雱考中进士,授官旌德县尉,赴任之前“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皆安石辅政所施行”,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有人把王雱写的书报告宋神宗,此时王安石要求离职,宋神宗急忙召见王雱,任命了王雱新的职务,而“安石亦喜雱得亲近能助己,因不复辞”。

九月,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曾公亮以“司空兼侍中”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曾公亮起初曾向宋神宗举荐王安石“可大用”,等到与王安石“同执政”,“知上方向安石,阴助之,而外若不与同者,置条例司更张众事,一切听之”,且“每遣其子孝宽与安石谋议,至上前无所异,于是上益专信任”。苏轼曾找机会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朝廷”,曾公亮说:“上与安石如一人,乃天也!”

十月,王安石的弟弟、前武昌节度推官王安国入朝任“崇文院校书”。此前,王安国自“西京国子监教授官”任满到京城,宋神宗“以安石故召对”,但当宋神宗问王安国:“安石秉政,外论谓何?”王安国回答说:“但恨聚敛太急,知人不明耳。”宋神宗“默然不悦”。“安国初召对,人以为必得经筵,由是别无恩命。久之,乃得馆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彭... 提起项羽战斗值最爆表的时刻,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他与章邯的巨鹿之战。 这一战,项羽率领的6万楚军对阵整...
原创 前... 1955年,在上千名开国将军中,我军只有一位女性,那就是李贞少将,实际上参加授衔的女性并不少,今天我...
原创 慈... 晚清时期,慈禧太后统治清朝近48年,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铁腕女性人物。 然而,在她掌权的岁月里,慈...
原创 朱... 朱光亚:第一任中国工程院院长,最晚被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是中国工程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叫作朱光亚...
原创 俄... 然而,追溯到二战时期,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故事就变得扑朔迷离。 1941年初,德国决定对苏联发动进...
原创 南... 1949年的寒冬,华北大地战火纷飞。经过辽沈战役的四野十三兵团,迅速转战天津,对这座城市实施了大包围...
原创 清... 清朝有一官员天天吃水煮白菜,雍正调查清楚后大怒,下令满门抄斩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都有着皇帝的存...
原创 清... 1874年,慈禧40岁,从18岁选秀入宫被封为兰贵人,慈禧的富贵生活已持续22年,这一年刚开始就显得...
原创 蒙... 从十三世纪初期开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率领蒙古骑兵对中亚和西亚地区进行了多次远征,在第一次蒙古西征时,...
原创 “... 中国的历史悠久,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伴随着战争的阵阵风云。由于当时尚未实现民族的统一,中国往往处...
原创 曹... 西晋统一不到二十年,朝政就开始乱了。 前面说了,贾皇后是开辟了西晋这乱世的第一人。虽然这祸是她闯的,...
原创 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纵观历朝历代的君臣关系,几乎都逃不开这样的致命轮回。行军打...
原创 姜... 作者:林淼 众所周知,《封神演义》里面写的大多都是神话传奇,那些神仙间的勾心斗角似乎与我们凡间也无啥...
原创 六... 邓公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志也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他提出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
原创 唐... 最近看了一遍电视剧《贞观之治》据说是比较接近历史的一部剧,看完之后觉得仍摆脱不了“戏说”的俗套,唐太...
原创 拿... 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这支军队不仅具有在金字塔会战中一举击溃马木留克军队的可怕力量,军中还...
原创 细... 从古至今,“美”这个字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脑海,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审美观找着自...
原创 从... 一个城市的兴起、建造、繁荣、破败,都与其背后的国家力量息息相关。而近代的殖民主义更能体现出这点。阿尔...
原创 为... 李世民和朱棣两人的人生经历极为相似,两人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皇位,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而朱...
原创 秦... 秦始皇陵中灌入了多少水银?考古学家:看看山顶的石榴树就知道了 从我国古代时候,人们的思想落后,总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