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此人是正兵团级将领,本该授上将却一直推辞,周恩来劝说也不管用
迪丽瓦拉
2025-07-12 09:02:42
0

1951年,中央军委颁发公告,启动全军的评级工作,评级,关乎到每一位军人的自身利益,刚开始时,有许多人发扬革命风格,要求将自己的级别定低点,但是随着评级工作的深入,也有人希望能够定高点。

对于这种情况,负责评级的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明确表示:

不管是谁,咱们要按条件办,按规定办,该定什么级就定什么级。不符合条件,要求照顾的,一个也不能办。

徐立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此,他还决定起一个表率作用。

徐立清19岁参加红军,历任红军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抗战时期,他历任

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旅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

西北野战军

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六军政委,一野第一兵团政委等职。

1951年评级工作时,按照规定,徐立清他自己的级别应该是正兵团级,有关部门也都了解,因而他们在做工作时,就将徐立清定为正兵团级。

后来,这些文件全部都交到了徐立清的手里,徐立清一看自己被定为正兵团级,觉得有些不好,就将自己的正兵团级,改为了副兵团级。

这个文件,后来又被总干部部其他领导看到了,时任部长的罗荣桓,对于徐立清的历史是比较了解的,他不同意徐立清的副兵团级,坚持要将他定为正兵团级。

时任军委副主席,徐立清的老领导彭德怀,也对徐立清此事有看法,他也不同意徐立清自己改为副兵团级,为此,他还找徐立清谈话,明确表示,他本来就是正兵团级,就不要改了。

后来,徐立清在向上面交自己的定级报告时,还是写的副兵团级,罗荣桓当即给他改为正兵团级。

1955年初,中央军委批示全军准备授衔。

军衔的授予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军衔的高低,自然也是有很大的区别。

早在1950年时,罗荣桓就在一个讲话中谈到,总干部部准备进行军衔的工作,同年,朱德又表示:

“建立军衔制度,尽量争取在第二年的服装上把军阶标出来。”

实行军衔制度,是人民军队

走向现代化正规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因而授衔工作十分重要,当时我国和苏联关系较好,因而我军的授衔准备工作,基本都是按照苏联靠拢。

1952年,

总政、总后等部门设计出一套方案,将我军划分为6等20级,后来经过研究,又改为6等21级,不过此事一直都没能定下来,直到1955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我军分为6等19级。

毛主席在我军的各个历史阶段,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负责评衔的人将他评为大元帅,毛主席得知后,摆摆手,说自己不要那个大元帅,因为穿着军装到群众中不好。

后来,又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在地方工作的人,就不参加授衔了,因此,许多人都未参加授衔。

毛主席不要大元帅军衔一事,在军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军队干部,皆纷纷上书,希望能够给自己降低军衔。

元帅徐向前,叶剑英,罗荣桓都纷纷上书请求降衔,时任装甲兵司令员的许光达,也请辞大将军衔,这些事,让徐立清深为震动。

按照军委的规定,正兵团级将领都授予上将军衔,徐立清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上将。

对此,徐立清却不同意,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了中将名单中,罗荣桓看到后,将徐立清叫了过去,有些批评的说:“

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级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

彭德怀,也没有同意徐立清申请降衔的请求,徐立清回到家后,和自己的老伴商量,自己不想要上将军衔了,只要个中将就好了,他的老伴很支持他:

“咱不要在待遇上,名利上和别人争高低,你要中将,我支持你。”

夫人的话,让徐立清很是欣慰。

深夜里,徐立清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提笔给毛主席,中央军委写信,大意是自己是负责授衔工作的副部长,他更应该严格的要求自己,为大家做一个榜样,因而他就不要上将了,给一个中将就行。

这封信,第二天就来到罗荣桓手里,罗荣桓依然不同意,他就找到了彭德怀。

不久,彭德怀找来徐立清:“立清,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的决定。”

尽管彭德怀和罗荣桓如此的劝说徐立清,但是徐立清依然决心申请降衔。

彭德怀无奈,只好去找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决定亲自找徐立清谈谈,可是一番谈话后,周恩来发现自己的劝说也不管用,自己反而是被徐立清说服了。

周恩来由心地佩服徐立清,他感慨地说:“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

周恩来特意派人找来摄影师,为自己和徐立清合了一张影。

1955年授衔时,徐立清因此也成为了唯一的一位正兵团级将领,授衔结束那天,中南海举行了宴会,刘少奇举杯对徐立清说:“你是一名本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的中将。”

毛主席对于徐立清让衔一事,记得很清楚,后来在全军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他高度评价徐立清:“徐立清是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

1955年后,徐立清因病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这个时候,他第一个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唯恐给革命工作造成损失,为此,他多次向罗荣桓请示辞去总干部部副部长的职务。

罗荣桓并不同意,他每次都说:放放再说。

1960年,徐立清病情好转后,被任命为总政副主任,此后,他历任济南军区政委,成都军区第一政委等职。

1983年,徐立清将军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三国智谋风云录:超越诸葛的两位奇才】 三国乱世不仅是武将的舞台,更是谋士的竞技场。在众多运筹帷...
原创 三... 三国时期:那些令人惋惜的早逝英才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各路豪强争霸天下,上演了一幕幕惊...
赵匡胤的“河南打卡地图”:从街...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
原创 战...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迅速崛起,国力蒸蒸日上,成为西部地区的霸主。商鞅推行的废井田、开阡陌...
原创 三... 三国时期最容易读错的五个名字,你能读对几个? 三国乱世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场,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涌现出...
原创 三... 历代王朝对诸葛亮的尊崇可谓绵延不绝,几乎每个朝代都会为他增添新的荣誉。早在晋代,朝廷就追封他为武兴王...
原创 多... 提到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经常看清宫剧的观众一定不陌生。在荧幕上,他常被塑造成痴情专一的悲情男二,赚足了...
原创 百... 改写后的正文: “此消彼长”的规律,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适用,尤其对古代游牧民族而言,更是如此。今...
原创 清... 诸葛亮:蜀汉丞相的传奇人生与北伐战略解析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丞相之一。这...
原创 李... 公元620年,正值唐高祖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亲率大军攻陷洛阳城。这场战役中,唐军以雷霆之势击溃了割据...
清朝的时候,有一种吃火炭的乞丐... 在清朝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民间曾流传着一个令人咋舌的传说:一群特殊的乞丐组织为了博取同情获取食物...
原创 周... 1972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尤太忠在家中用过早餐后,正悠闲地翻阅着当天的报纸。突然,一阵清脆的门铃声打...
原创 清... 清朝的官制体系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堪称典范,其等级划分之细致、管理之规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套...
原创 原... 这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传奇皇后!她以钢铁般的忠诚闻名于世,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从未动摇,那份宁死不屈的...
原创 原... 改写后的正文: 在清朝历代帝王中,康熙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他在位六十年,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
原创 东... 吴国虽然成功夺取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但与强大的魏国相比,整体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的形成主要...
原创 汉... 南太平洋:一片充满魅力的战略海域 南太平洋是太平洋南部一片辽阔的海域,这里不仅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风...
明代兵部尚书都是文武全才,但他... 明朝的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是朝廷中主管军事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个职位在明代官场上有两个别...
原创 他... 1940年,时任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四团政委的罗通正带领部队开展得有声有色,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要求他...
原创 溥... 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时,不仅是一个朝代的终结,更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的落幕。随着紫禁城大门的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