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顺治英年早逝,康熙年仅八岁,清朝是如何度过了“瓶颈期”?
迪丽瓦拉
2025-07-12 11:03:43
0

著名的历史学家柏杨曾经提出瓶颈时期的观念,认为任何一个王朝在第二代帝王时都会进入瓶颈期,如果渡过瓶颈期就能够长久治安,相反就成为短命王朝。清朝入关后的瓶颈期就在四辅臣掌权的七年时间里。四辅政在历史上确实有不少的功绩,但是他们在大政上出现重大失误,差点让清朝未能和平过渡,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一,顺治去世,四辅臣执政

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突然病重,他才亲政10年呀,在历史上也是一位贤明的皇帝。他是一位“立志高远、孜孜求治、以明君圣王自期的有为皇帝,负有‘一夫不获,罪在朕躬’的历史责任感。顺治帝是汉化的积极推动者,其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特殊的政治局势共同作用的产物。”然而,天时不利,正值英年的顺治感染的天花,病情迅速恶化,他这才开始考虑立嗣的事情。

顺治帝一共有八子,他提议让次子福全继承皇位,但是孝庄太后却主张让三子玄烨继位。顺治帝犹豫不决,征询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认为玄烨已出过痘,身体已有免疫力,可以避免顺治的前车之鉴。于是,顺治帝当机立断,立玄烨为皇太子,并留下遗嘱,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个异姓重臣辅政。

同一年,顺治去世,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当时玄烨只有8岁,一切政务都由四辅臣处理。从1661年到1667年,四辅臣掌权7年,是清朝发展的关键时期。

顺治之所以让异姓重臣辅政,就是考虑到异姓地位较低,可会觊觎皇位,这也是吸取了多尔衮摄政的教训。四位大臣中只有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部下,其他三位都是反对多尔衮的人物。在1643年,皇太极去世,正黄旗和镶黄旗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而索尼、遏必隆、鳌拜等甚至在会议上用武力威胁多尔衮,逼迫多尔衮做出让步,拥立顺治为帝。

顺治即位后,索尼、遏必隆、鳌拜尽心辅助顺治,不依附于多尔衮,使得多尔衮始终不敢称帝,三人也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索尼被革除职位,籍没财产,废为平民;鳌拜曾两次被定为死罪,被迫以罚银赎身;遏必隆也被革去职务,财产没收一半。多尔衮去世后,顺治才恢复三人的名誉,委以重任。

而苏克萨哈原本是多尔衮部下,但是他首先告发多尔衮“逆谋”,因此也得到了重用。

因此,顺治任命四臣辅政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四辅臣的内政: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1661年,南明政权基本被消灭,内地基本统一,只有一些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但是总体上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四辅臣执政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调节朝廷内外的矛盾,恢复经济,让权利能够平稳过渡。

四辅臣执政后,开始对顺治帝一些过渡汉化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率循祖制,咸复旧章”的治国指导方针。顺治时设置了十三衙门,宦官有抬头的隐患。四辅臣将十三衙门改为内务府,严格限制宦官权利,避免了历史的重蹈覆辙。

理藩院原本是管理蒙古地区和西北、青藏高原少数民族政务的机构,其地位和六部平行。入关后,顺治将其地位降低,使其成为了礼部的下属机构。四辅臣重新恢复了理藩院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对蒙古等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在入关之前,清朝设置有内三院,类似于明朝的秘书机构——内阁。1658年,顺治将内三院改组为内阁,另外又设翰林院作为咨询机构。四辅臣执政后就废除了内阁和翰林院,恢复了内三院的设置。

可见,四辅臣的行政方面是偏于保守的,毕竟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大,总体上偏袒于满洲制度和文化。不过在经济和吏治问题上,四辅臣还是坚持顺治时期的政策。他们依然对贪污腐败严加处理,以缓解社会矛盾,保障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在经济上,四辅臣鼓励垦荒,继续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并且废除了“圈地”这一弊政。四辅臣规定,在战争刚结束的地区,三年内不征收赋税,而个别地区放宽到五年

。经过七年的垦荒,大片的荒地被开发,人民生活终于安定下来,经济开始恢复,这给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上,四辅臣继续扫荡残余的反清势力。1664年,清朝灭夔东十三家,标志着李自成的残余势力全部灭亡,内地40年的农民战争最终结束。

对盘踞东南的郑氏集团,四辅臣采取招抚政策,三年内使其3000多官兵,10万百姓投归清朝,大大削弱了郑氏的势力,这为后来施琅平定台湾提供了条件。四辅臣又松弛了海禁,逐渐让沿海居民恢复正常的经济生活,有利于沿海经济的发展。

三,四辅臣的失误和鳌拜专权

四辅臣虽然在辅佐康熙上尽心尽力,尽忠职守,但是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依然犯了错误,其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扩大了“三藩”的权力。

三藩,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分别驻扎于云贵、广东、福建。三藩的最初并非诸侯,而是将领,只有驻地,没有封地。在顺治时期,战争一旦结束,三藩就要调离驻地,撤回关外驻防。可四辅政时期,为了南方安定,就让三藩永驻南方,将驻地变成了封地,并授予行政、军事、经济大权。

三藩从将领摇身一变成为诸侯,为后来的“三藩之乱”埋下了隐患。而四辅政扩大三藩的权力,使其永驻其封地是三藩诸侯化的关键。这算是四辅臣执政过程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四辅臣最初在内政问题上保持和衷共济,遵守誓言,共同决策,使得朝廷相安无事。但随着四辅臣势力的形成,羽翼丰满,他们就开始产生了党争,尤其是鳌拜势力的膨胀给清朝带来了新的危机。

在四辅臣中,索尼的威望最高,权力最大,鳌拜不能与之争锋。遏必隆和鳌拜同属一旗,在大小事情上都附和鳌拜,两人同属于一党。苏克萨哈的地位仅次于索尼,但是爵位却低于鳌拜,让鳌拜十分不满,因而成为了鳌拜的斗争对象。

1666年,鳌拜强制要求和苏克萨哈的正黄旗更换土地。原来,多尔衮入关后,将本应该拨给镶黄旗的肥沃土地占据了,而将贫瘠的土地拨给镶黄旗。但是20年过去了,重新更换土地会引发更大的矛盾,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鳌拜则趁机大兴案狱,杀死了反对的大臣。随后,鳌拜不顾康熙的反对强行更换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

1667年,康熙14岁,到了亲政的年纪。索尼自觉年老,提议康熙亲政。到了六月,索尼病倒,鳌拜掌握大权。皇太后见事情有变,立即举行亲政大典。但是鳌拜哪肯放权,他害死苏克萨哈,意图控制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康熙设计擒拿了鳌拜,结束了四辅政时代。

总体上来说,四辅臣执政时期的清朝是在平稳过渡,经济在恢复,使得清朝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四辅臣在诸侯问题上犯了大错,使得“三藩”演变为诸侯,又为“三藩之乱”埋下了隐患。在后期,鳌拜专权,制造党争,差点使清朝走上了深渊。若不是康熙当时智谋过人,出奇计拿鳌拜,那清朝就很难以和平的方式渡过瓶颈期,很可能天下就此大乱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在中国古代历史画卷中,汉高祖刘邦作为西汉王朝的奠基者,在开创文景之治的辉煌盛世之际,却做出了一个令后...
原创 自... 【改写版】 从奴隶到帝王:石勒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从底层逆袭成为开国帝王的例子并不多见,...
原创 战... 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与改革 战国时代,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这一时期,...
原创 匈...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支强大游牧民族。在匈奴崛起之前,北方草原长期处于部落割据状态,各部落之间...
原创 原... 关羽的巅峰与迟暮:襄樊之战中的两场经典对决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武艺超群、忠义无双的传...
原创 匈... 匈奴的起源与壮大 匈奴并非某个特殊种族,而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兴起的一个游牧部落。他们通过不断兼并...
原创 清...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员等级制度有着独特之处。以亲王爵位为例,清朝实行降等承袭制度...
原创 隋...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各路豪杰争霸天下,战火纷飞。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通过《隋...
原创 原... 在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能够平安生存已属不易,更不用说活到高寿了。然而历史记载中确实有这样一群传奇人物...
原创 为... 明武宗:被误解的变革者 在传统叙事中,明武宗朱厚照常被描绘成沉溺享乐、荒废朝政的昏君。然而细究史料...
原创 三... 大家好,我是历史爱好者黑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三国时期那些堪称完美的名将。在群星璀璨的三国时代,要称得...
原创 清... 中国如今拥有14亿人口,但在清朝之前,人口规模要小得多。北宋时期全国人口约1亿,明朝晚期在1亿到2亿...
明朝一大臣,皇帝祖孙三代轮番整...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至今读来仍让人惊叹不已。这位明朝名臣...
原创 蜀... 【改写版】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涌现过无数叱咤风云的武将,但真正能得善终者却寥寥无几。他们或马革裹...
原创 朱... 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明君,甚至被后人...
原创 在... 三国末期蜀汉灭亡的真相:刘禅投降背后的多重考量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了灭蜀之战。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
原创 张... 【三国名将张郃的转投之路】 张郃作为曹操麾下赫赫有名的五子良将之一,其实最初并非曹营将领。这位骁勇...
原创 朱... 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据史料记载,他曾仅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就成功击溃了来犯的蒙古军队...
原创 商... 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一个开创性的重要朝代。在这个关键时期,商鞅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推行的商鞅...
原创 假... 范增:楚汉战争中的顶级谋士 在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中,范增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谋士之一。从项梁起兵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