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今拥有14亿人口,但在清朝之前,人口规模要小得多。北宋时期全国人口约1亿,明朝晚期在1亿到2亿之间波动。然而明末清初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一度跌破1亿大关。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繁荣发展,人口开始稳步增长。到1833年鸦片战争前夕,人口从最初的7000万激增至4亿左右。这一惊人增长与康熙皇帝推行的三大政策密不可分。
首先,康熙成功维护了国家稳定。他8岁登基时实权有限,当时云南等地虽名义上归清廷管辖,实际由吴三桂等藩王掌控。康熙巧妙利用满汉矛盾,最终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他还收复台湾,平定北方准噶尔部,为百姓创造了安定的生活环境。
其次,康熙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他废除贵族圈地制度,将土地归还农民,并规定新开垦的荒地十年内免税。这些措施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荒地被开垦成良田,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项重要政策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颁布诏令,将丁税固定为定额,新增人口不再征税。这消除了百姓生育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人口自然增长。
此外,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的引进也功不可没。这些作物的大规模种植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保障。康熙的这些政策为后来的盛世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