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难以察觉意识形态渗透?
有朋友问,为什么意识形态被渗透时很难被发现?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当问题暴露时,往往已经非常严重了。不过,与苏联不同,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尚未全面失守。西方对我们的渗透手段与当年对苏联如出一辙,有些甚至直接照搬。因此,苏联的教训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必须时常对照、反思。
(一)苏联意识形态的转折点
苏联意识形态的转变,始于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通过政治手段上台,他在斯大林生前表现得极为忠诚,但掌权后却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赫鲁晓夫上任后,便全盘否定斯大林,甚至释放了斯大林时期被关押的反苏分子。这一举动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因为这些人心怀对苏联和斯大林的极端仇恨。
他的“秘密报告”彻底抹黑斯大林,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他,使斯大林的形象一落千丈。这种全盘否定不仅动摇了苏联的根基,还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混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甚至敌视苏联体制。
当时,毛泽东就指出赫鲁晓夫的做法是错误的,认为这不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然而,赫鲁晓夫以“老子党”自居,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密切关注着苏联的变化,甚至不惜重金从波兰获取“秘密报告”的原始手稿。美国意识到,虽然苏联和东欧阵营依然强大,但意识形态的裂痕已经出现,于是决定从思想层面进行瓦解。
美国向赫鲁晓夫示好,吹捧他的领导能力,让他误以为美国真的尊重他。然而,这不过是美国的陷阱。美国承诺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但条件是苏联必须释放政治犯,并允许所谓的“民主自由”。赫鲁晓夫欣然接受,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落入圈套。
在美方的推动下,苏联释放了大批异见分子,其中许多人进入政府机构,甚至以作家身份创作“伤痕文学”。这些作品表面上批判斯大林,实则暗含对苏联体制的否定。赫鲁晓夫未能察觉,这些“伤痕文学”背后正是美国的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的“伤痕文学”与我国曾流行过的类似作品高度相似,且背后同样有西方势力的影子。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
(二)西方如何利用文学渗透苏联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涌现了大量“伤痕文学”,其中一些被西方视为瓦解苏联的利器。
例如,《日瓦戈医生》原本被苏联禁止出版,却在意大利率先发行。美国中情局发现后如获至宝,联合英国情报部门对内容进行修改,并推出俄文版。1958年,该书作者帕斯捷尔纳克突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借此大肆宣传,将苏联描绘成一个“黑暗社会”。
为了麻痹苏联,美国还故作姿态,1965年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正统作家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作者),让苏联误以为自己的文学影响力得到国际认可。
另一部极具破坏性的作品是《古拉格群岛》,作者索尔仁尼琴极端反苏反斯大林。尽管他曾被苏联劳改,但在西方支持下,赫鲁晓夫释放了他,1970年他又获得诺贝尔奖。苏联政府最终只能将他驱逐出境,不敢采取更强硬措施。
在西方操纵下,这些反苏文学成为苏联年轻人追捧的“禁书”,而赫鲁晓夫还引进了大量宣扬美国价值观的书籍。苏联青年在阅读这些作品后,逐渐对本国制度产生怀疑,甚至仇恨斯大林成为主流。
更可怕的是,美国借机散布大量抹黑斯大林的谣言,并推动苏联教育部门删除揭露西方丑恶历史的教材。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其他领域失败,却在意识形态上彻底失守。
后续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均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任由意识形态渗透蔓延。尤其是勃列日涅夫,他执政时苏联国力达到顶峰,但他只关注个人利益,对思想战毫无警觉。
正是在这一时期,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新一代领导人成长起来,他们的价值观深受西方影响,骨子里反苏反斯大林。最终,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的教训与我们的警惕
苏联的教训深刻,但我们仍面临类似挑战。我国也曾流行“伤痕文学”,其中不乏虚构和夸大,甚至暗含对国家制度的不满。
近年来,抹黑英雄、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西方价值观的现象屡见不鲜。更令人担忧的是“毒教材”事件,若非网友揭露,其危害可能长期潜伏,毒害青少年思想。
虽然我们已采取措施纠正,但意识形态斗争依然激烈。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崛起,必然不择手段渗透。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以苏联为镜,检视自身问题。
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无处不在。那些伪装成普通网友的境外水军,正是西方渗透的体现。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像那些揭露问题的网友一样,共同守护国家思想阵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只有全民警觉,才能抵御渗透,确保国家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