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刘伯温:“撤了李善长,你认为谁适合做丞相?”刘伯温一惊,心想皇上又想害我,回答不好人头落地!然后故意和朱元璋兜圈子,就是不提自己人。
朱元璋不止一次地将李善长比作自己的萧何,自朱元璋平定滁州时,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关系曾极度融洽,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委以重任,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凡有重大事务,都要找李善长商议后才下决策。除此之外,李善长还有个特殊的工作——日讲。
朱元璋儿时贫穷,读书少,但自从参加义军后,就发现了不读书的弊端,从此恶补。而李善长既是朱元璋的部属,又是他的老师,负责给朱元璋讲解历史典故,补习文化知识。所以,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师徒,更是益友,在刘伯温到来之前,两人亲密无间。
后来,刘伯温来到朱元璋身边,由于刘伯温名气大,军事谋略无人可比,一下抢了李善长的风头。但朱元璋并不十分信任刘伯温,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封中书左丞相,韩国公,年禄四千石,是功臣首位。而刘伯温只被封了个诚意伯,年禄二百四十石,不及李善长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并不信任,还有意打压,刘伯温也明白这一点。
但李善长自从被封公后,就变得骄横跋扈,打压异己,凡不归附他、敢触动他的利益,挑战他的权威的,他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别人搞败、搞死。
时间一长,众朝臣都怕李善长,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大有相权挑战皇权的势头。朱元璋警惕了,就故意把刘伯温推到浙东党的首领位置上,让他和李善长斗,搞权利平衡。
即便如此,朱元璋发现李善长的影响还是太大,就想让李善长退休,但李善长退休前需要找个替补。朱元璋找了四个人选,只是还没下定决心,想到刘伯温料事如神,便找他来商讨一下。
朱元璋单独召刘伯温进宫,先把李善长的缺点数落了一遍,突然话锋一转,说:“我想让你来做丞相”。
刘伯温一惊,心想皇上又使坏,明明担心相权威胁皇权,又要自己去做丞相,那第二个李善长不就是自己了吗?刘伯温赶紧推辞,给朱元璋打比方、讲道理,就是说自己不合适。
朱元璋又问:“那杨宪如何?”
刘伯温又一惊,满朝文武都知道杨宪和自己关系好,如果保举杨宪,那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众人以为自己就是争夺相权的幕后推手吗?
刘伯温说:“杨宪有丞相之才,但无丞相的气量。”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他还不如杨宪呢!”
朱元璋再问:“胡惟庸如何?”
刘伯温又一惊,都知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人,而且胡惟庸比李善长更狠毒,如果他做丞相,自己怕是没好果子了。所以,刘伯温说:“这好比驾车的马,我怕他会把马车给拉翻。”
这段君臣对话,刘伯温回答得堪称完美,因为后来的结果验证了刘伯温所言,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没好结果。
然而,刘伯温以为这次对话就此结束了,不料朱元璋又来一局,说:“看来还是刘先生适合做我的丞相。”
这也不能怪朱元璋,刘伯温虽然否定了自己,但从他们的对话中,也不难让朱元璋有这种错觉:刘伯温最适合做丞相。但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朱元璋对相权的忌惮,所以坚决不干,但他绕了一大圈,发现又把自己给绕回来了,一激动,说:“臣嫉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
此话一出,朱元璋恨透了刘伯温,朱元璋之所以封刘伯温为诚意伯,就是对他不信任,提醒他对自己有些诚意。如今让你做明朝的百官之首,你说嫉恶太甚,那谁是恶,明朝百官和自己在你刘伯温心里,怕都是恶吧。
刘伯温虽料事如神,说中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的结果,但正因如此,朱元璋对他更加忌惮。刘伯温处处比皇帝聪明,朱皇帝怎会对他放心呢,杨修不就是例子吗?
几年后,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颇有深意地让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疼痛难忍,不久去世,这难道不是朱元璋借刀杀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