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他不想用吗?
推恩令被称为“史上最强无解阳谋”,因为它符合了多数人的利益:让诸侯王把王国权力土地分给几个儿子,原来没有继承权的幼子们都可获利,于是这些幼子们都支持。嫡长子只有一个,幼子可以有很多个,有着人数上的优势。这样一来,王国缩小、削弱,就没办法对抗中央,不会对中央形成威胁了。
是的,中央可从中获利,诸侯王的幼子们也得到了实惠。那么,谁吃了亏了呢?当然是那些嫡长子们。他们原来可以继承整个王国,这一来,只能继承几分之一了。
如果这个时候,某个诸侯王的几个儿子感情深厚、头脑清晰,兄弟们聚在一起商量一下:“咱们是继承咱爹的王国、每人得到几分之一的王国好呢,还是夺取天下、每人得到整个大汉的几分之一好呢?”你猜猜结果会怎么样?
推恩令之所以能顺利实施,有一个隐含的条件,被很多崇尚权谋、喜欢热闹的观众所忽略:那就是中央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各个击破诸侯国。诸侯王和他们的儿子,衡量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夺取整个大汉天下,才无可奈何地遵从了推恩令,固守自己那“几分之一”的小王国罢了。
所以,朱允炆为什么不用推恩令?
明朝初年的几个藩国,是为对抗边境威胁而设。朱棣本身就是兵强马壮、能征惯战。像朱棣这样的王爷还有好几位。他们,和他们的儿子,都可能产生“夺取整个大明天下”的想法,而不是以“几分之一的小王国”为满足。
当中央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推恩”或者“削藩”,结果是一样的。区别只是缓急不同。如果“推恩”,那在以后几年、几十年、一代人的时间里,随时可能爆发冲突。而“削藩”呢,立竿见影,几年之内成败立现,不需要拖泥带水。
朱允炆一定读过历史,也一定比较过两种办法。最后他选择了快刀斩乱麻。他可能豪情一片:“让我在几年内把仗都打完了,给儿孙后代留下一个太平盛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