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卓乱政的时期,关东的诸侯曾两度联合起兵讨伐董卓。第一次起义的发起人并非曹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根据《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英雄记》记载,桥瑁曾假托京师三公的名义,发出一封书信,迅速传至各州郡。信中指控董卓的种种罪行,并称董卓对百姓的压迫和对朝廷的威胁,号召各地义军起来,共同解救国家免于灾难。
这封信的内容激起了关东各地诸侯的反应,纷纷响应起义,开始联合攻打董卓。参与这次讨伐的诸侯多达十三路,其中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等人,此外还有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等。值得一提的是,长沙太守孙坚实际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一支力量。
然而,尽管有十三路诸侯参与,历史上只有三路诸侯实际投入了战斗。董卓军队首先击败了河内太守王匡的军队,几乎摧毁了其精锐力量;随后,在中路的战斗中,曹操被董卓的中郎将徐荣打得溃不成军,曹操险些丧命,幸亏曹洪及时将马让给他。南路的孙坚则经历了先败后胜的过程,先被徐荣打败,随后打败了吕布与胡轸的联军,最后又突破了董卓的后援,杀入了洛阳。
尽管孙坚在个人战斗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整体战略上,关东联军未能有效打败董卓。董卓凭借其庞大的军队和战略眼光,成功带着汉献帝以及洛阳的数百万居民迁往了长安,暂时避免了关东联军的进攻。那么,为什么关东的十三路诸侯联合起来,仍然无法击败董卓呢?
兵力差距
董卓最初带到洛阳的军队仅有三千人,但随着他控制了京城的禁卫军以及整合了各地的军队,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通过贾诩的谋略,董卓的军队最终扩充到十余万。而关东联军的兵力虽看似强大,但实际人数远不及董卓。以曹操为例,尽管他凭借家财招募了五千士兵,但其他诸侯手下的兵力也差不多,每路诸侯大约五千人,这样加起来不过六万五千人。相较之下,董卓的兵力明显占优,这也是关东诸侯无法彻底击败董卓的重要原因。
内部不团结
虽然关东诸侯的数量众多,但他们并未形成有效的联合。事实上,只有三路诸侯投入了实际战斗,其他诸侯因私心和战略考虑,选择了作壁上观。曹操在一次战败后曾亲自对其他诸侯讲话,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对抗董卓,但无论如何劝说,都未能改变局面。许多诸侯因担忧自身损失而选择退缩,甚至在内部争斗中消耗力量。例如,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发生矛盾,最终刘岱亲手杀死了桥瑁,而其他如袁绍、韩馥也因私欲导致互不信任。
战斗力差距
董卓手下的军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战斗力极强。他的凉州兵常年驻守西北,与胡人作战,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不容小觑。而京城的禁卫军,北军五校,堪称汉朝的精锐部队。相比之下,关东诸侯带来的军队大多是地方的郡县兵,训练和装备不足,战斗经验也较为欠缺。曹操带领的五千人便是从陈留郡临时招募的,训练水平不高,缺乏战斗经验,面对董卓精锐的军队自然处于劣势。
第二次讨伐
尽管第一次讨伐未能成功,关东诸侯并未放弃对董卓的斗争。第二次讨伐董卓是由代理车骑将军朱儁与徐州刺史陶谦发起的。朱儁在董卓迁都长安后,曾一度被董卓留下镇守洛阳。但因担心董卓可能对自己不利,他最终决定逃亡至荆州,随后发起新的讨伐。与第一次相比,这次的兵力和声势明显不足,只有陶谦派遣的三千精兵前来支援,其他诸侯的响应也相当冷淡。
这次讨伐最终因兵力和战斗力上的差距而失败,朱儁尽管勇猛,但在面对董卓手下李傕和郭汜的攻击时,未能取得胜利。董卓的力量过于强大,尤其是他的凉州兵与京城禁军的配合,令关东联军难以应对。
总的来说,关东诸侯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兵力不足、内部不团结和战斗力差距,他们最终未能打败董卓。而董卓凭借其强大的军队和战略眼光,成功保持了自己的统治,直至他被吕布所杀,才彻底丧失了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