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病逝后,历史留下了许多谜团,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就是李斯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胡亥,而不是自己的女婿扶苏。许多史家对这个问题议论纷纷,尤其是在胡亥继位后不久便残忍处死李斯、夷灭三族的背景下,更让人难以理解李斯当年的选择。李斯一生以聪明能干著称,却在秦始皇去世后的这场权力风波中做出了极为致命的决定。究其原因,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原因一:事出突然,胡亥近在眼前,扶苏远在天边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开始了最后一次出巡,李斯以左丞相身份随侍左右,小儿子胡亥也在队伍之中。第二年七月,秦始皇在沙丘病重去世,弥留之际,他嘱托赵高起草遗诏,命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礼,并将军务交给蒙恬。这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扶苏的继承人地位。遗诏写好后,本应立即派人送出,但赵高暗中扣押了这份文件,并在始皇去世后将其彻底隐匿。失去了公开的遗命,加上扶苏远在边疆、无法立刻返京,胡亥却近在身边、且得始皇宠爱,于是形势逐渐偏向了胡亥。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环境,为赵高与李斯合谋拥立胡亥提供了便利条件。
原因二:李斯与扶苏政见不合,难以合作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性格宽厚仁慈,颇有远见。他曾因反对焚坑“犯禁儒生”而多次进谏,结果触怒秦始皇,被贬往上郡协助蒙恬戍边修筑长城。扶苏思想偏向宽政仁治,而李斯作为秦始皇法家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更倾向严刑峻法。虽然扶苏迎娶了李斯的女儿,两人有姻亲关系,但这场婚姻更多是政治安排,并不能化解双方的理念分歧。李斯作为权臣,十分看重自身的地位和权势,他担心若扶苏继位,自己会因政策分歧被边缘化。因此,相较于有独立思想的扶苏,李斯更倾向于选择一个看似容易掌控的胡亥。
原因三:权力欲望蒙蔽双眼,低估赵高与胡亥
李斯向来权欲极重,早年甚至为排挤韩非而暗中构陷,足见其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在他看来,若扶苏即位,推行的必然是宽政,这对自己不利。而赵高却巧妙地利用李斯的心理,诱使他相信只要拥立胡亥,自己便能稳坐丞相之位,继续掌控朝纲。然而李斯严重低估了胡亥的残暴与赵高的野心。胡亥虽不及其父治国有方,却在残酷与猜忌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赵高则在幕后逐步掌控实权。最终,李斯非但没有得到预想的权力,反而被架空,甚至落得满门被诛的惨烈下场。事实上,扶苏即位,李斯至多权力削弱,而胡亥即位,却直接将他推向灭族的深渊。
沙丘之变的爆发
赵高与李斯密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旨意赐死扶苏与蒙恬。这一系列阴谋最终酿成了“沙丘之变”。自此,秦朝政局急转直下,权力斗争的血雨腥风迅速蔓延。
李斯的悲剧结局
胡亥继位后展现出极端残忍的性格。《史记》记载,秦始皇共有三十余子女,除了胡亥本人,几乎无一幸免:或被迫自尽,或被当众处死,甚至有人被残酷肢解。李斯也未能逃脱厄运,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他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投入大狱,最终腰斩于咸阳,三族尽皆被灭。
回顾这段历史,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关键抉择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他本欲以拥立胡亥来保权,却因目光短浅与错误的判断,不仅葬送了自己,也将家族拖入灭顶之灾。这正是权力欲望与政治算计双重作用下的悲剧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