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年,杨慎,那位名震朝野的文学巨匠,却在一场政治风暴中受尽打击,心灰意冷,只得乘坐一辆陈旧的马车,远离京城,驶向遥远的流放之地——云南永昌卫。这位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曾是名门之后,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却在“大礼议”事件中彻底失去了仕途的路,杨氏家族也从辉煌堕入了沉寂。这一切似乎印证了父亲杨廷和的“傀儡场”预言:杨氏家族因早年耀眼的成就耗尽了气运,盛极必衰。而这个转折点,正是明代中期的“大礼议”事件。
在“大礼议”中,年仅十三岁的嘉靖皇帝与太后及大臣们展开了一场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对于嘉靖来说,他必须尊奉武宗为皇考,而舍弃亲生父亲兴献王。这场争论实际上是“古礼与人伦”的冲突,是一场在皇帝与群臣之间的权力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杨慎的父亲杨廷和辞去了官职,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嘉靖三年,杨廷和终于精疲力尽,六十五岁的他向皇帝提出了辞职。然而,面对已经定局的朝政,嘉靖皇帝并未挽留,反而迫不及待地送走这位曾统治天下的老首辅。而对于杨慎来说,父亲的离去意味着政治迫害的开始。怀着对父亲的深深仇恨和对邪恶的不容忍,他决定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成为“拨乱反正”的领头人。
然而,杨慎并没有父亲那样的政治手段和经验。他的计划是打击“小人”张璁和桂萼,支持他们的嘉靖皇帝则成了他们的共同敌人。但是,在“大礼议”这场辩论中,杨慎很难在言辞上战胜对手。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惊人的馊主意:直接动手打死张璁和桂萼。
这个计划在其他朝代是无法想象的,但在大明朝这个妖孽辈出的时代,却成为了可能。杨慎率领一众文臣,计划在皇宫大内的左顺门处对张璁和桂萼进行袭击。左顺门是文臣群殴打人的地方,过去曾有过三个人在这里被打死的先例。这种做法在明朝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成为了一种默许的行为。
然而,杨慎的计划并未成功。张璁事先得知风声,没有前来,只有桂萼傻乎乎地进了左顺门。看到一群神色古怪的大臣,桂萼恍然大悟,急忙逃跑。尽管桂萼跑得飞快,但众臣在后追赶,计划未能如愿实现。杨慎的第一个计划以失败告终。
这次的挫折并没有让杨慎灰心丧气,反而更激发了他的斗志。他继续采取父亲的招数,上疏辞官。杨慎是名门之后,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又是当年的状元,朝中也是一呼百应。上次的群殴计划虽然失败,但他相信,这次联名上奏,能够使皇帝感到紧张,最终收回成命,贬谪张桂二人。
在奏疏中,杨慎等人表示自己与张桂学术不同,所执者是程颐、朱熹之说,而张桂所执是冷褒、段犹之余。因此,他们请求皇帝罢斥自己,表示不与这些人同列。然而,嘉靖对此置之不理,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引来了皇帝的愤怒。
嘉靖决定采取更加严厉的手段,直接抓捕带头的七人,将他们投入监狱,等候发落。这一次的严刑峻法表明,嘉靖皇帝对这些反对者毫不留情,不仅对他们进行廷杖,更是创造了新的辉煌记录,一百三十四位大臣同时行刑,十六人当场被杖毙。
杨慎在这场酷刑下昏死过去,但仍然活了过来。这次的体验让他更加痛苦,而皇帝下达的处罚决定更是将他流放到云南永昌卫,终生不得返。于是,杨慎开始了他漫长而孤寂的流亡生涯,踏上了遥远的道路,伴随着斜阳、瘦马、老仆、枯藤老树和昏鸦。
在云南永昌卫的岁月中,杨慎或许逐渐明白了父亲隐退的心境。他在流亡中经历了磨难,但也培养了一颗潇洒淡然的心灵。他的文学才华在异乡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了一道贯穿宇宙的光芒。正如《临江仙》所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