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时期,人口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其规模和范围远超过了以往朝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宋朝的强大吸引力、军事压力、朝廷的积极态度以及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需求等。这导致了各类流动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境外少数民族以及沦陷于蕃地的原汉地人口。宋朝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群体,给予了各种称谓,如“归正”、“归明”、“归朝”等,统称为“归来人”。
一、归明、归朝、归正人的区别
对于这三类归来人,赵升和朱熹曾有过明确的界定。据他们所言:“归正”指的是原为宋朝州军人,后来因陷于蕃地而重新归于中原;“归明”则指的是原为西南蕃蛮溪峒人,纳土出来后加入宋朝,得以补官或赋田养济;“归朝”是指原为燕山府等路州军人,在一系列历史变迁后重新归于宋朝。因此,这三者的区别在于其原属身份和所陷地区的不同。
归明人
根据这一划分,归明人主要指的是那些原非宋朝人,从西南蕃蛮溪峒地区纳土而来的群体。他们的范围涉及西南蕃、蛮以及其他诸如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由于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频繁交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北方人民不得不选择迁徙至南方地区。这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为宋朝解决了兵员问题,也削弱了少数民族的根基。为了区分这些归来人与宋朝原居民,朝廷将其统称为“归明人”。
归正人
归正人是指那些原为宋朝人,在北宋灭亡至南宋建立的半个世纪内,因战乱频繁,被迫流落他乡的人群。由于战乱导致中原、淮河沿岸地区百姓生计无着,他们大量涌入南宋控制地区。这些人之所以称为“归正人”,是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宋朝原居民,只是由于战乱而流离失所,如今重新回到中原。南宋朝廷在处理这一群体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以缓解他们的困境。
归朝人
归朝人主要是指原为燕山府等路州军人,在历史变迁中重新归于宋朝的群体。燕山府等路地区在北宋灭亡前一直处于契丹的占领之下,宣和三年之前也并非宋朝的国土。然而,宋朝一直将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领土,并希望重新收复。归朝人中大多数是宋朝原居民,因历经战乱而失散,如今重新回归。他们与归明人以及归正人一同被统称为“归来人”。
二、宋朝对三种“归来人”群体的政策不尽相同
宋朝对这三类“归来人”实行了不同的政策,但总体上更多的是优待政策。其中,对于“归明人”的政策较为积极。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迁移至熟田熟地、给予田地免税、生活安抚等,以稳定归明人的生活。对于归明的官员,朝廷更是赐予荣誉,例如赐姓改名,赋予“赵”姓等,以表彰他们的贡献。然而,朝廷也对归明人实施一定的限制,以防止他们的叛变。
对于“归正人”和“归朝人”,朝廷同样实行了优待政策。南宋朝廷对归正人的管理较为宽松,放宽了关津管理,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科举考试。归正人中优秀者可入朝为官,享有各种福利和待遇。而对于归朝人,朝廷同样采取了支持性政策,包括食物、住房、衣物上的生活接济,以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待。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吸引和稳定这些归来人,并为他们在宋朝社会中立足提供支持。
三、归明、归朝、归正人政策出现差异的原因
宋朝对这三类“归来人”政策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源于历史、文化和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虽然优待政策居多,但宋朝同样警惕“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传统观念。在对归明人的优待中,朝廷面临了一定的风险,因为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奸细和投降者,可能对宋朝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虽然给予了较多的优待,但对归明人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监管和限制,以确保他们不会背叛。
此外,南宋时期的官冗、财政危机也对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官员数量众多而职位有限的问题,朝廷采取了添差官的措施,导致了更多的冗官。而归来人的大量涌入,也对财政带来了一定压力。在财政危机的压力下,朝廷不得不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和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调整对归来人的政策,限制优待对象、降低优待标准,以缓解财政危机。
四、总结
综合来看,宋朝对待“归来人”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优待和限制两个方面。尽管优待政策远多于限制政策,但为了国家的安全和解决官冗、财政问题,朝廷也对这些归来人实施了一些限制。这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的提升。然而,也反映出朝廷对于归来人存在一定矛盾心理,既需要他们的贡献,又需要谨慎应对潜在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