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尽天下事,大家好!我是搜史君,欢迎关注!今天我们将探讨一份颇具传世价值的参折——曾国藩所撰写的《参翁同书片》。这份参折出自曾国藩的幕府之手,被誉为曾氏众多参折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篇。这是因为被参者翁同书,是中国近代最有声望的翁氏家族的成员之一。全文仅有696个字,却在文字间将翁同书推向了死地,充分展现了这份参折的分量。著名作家唐浩曾评价说:“那是一份不能不接受的参折。”
这篇参折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1862年,当时清廷陷入混乱,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数载,北方发生捻军起义。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成为与太平天国对抗的主要力量。1862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辖区包括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和上海)和江西省。而在安徽巡抚的职务上,却是翁同书担任。
为何曾国藩要对翁同书作此参折呢?此事源于翁同书在处理苗沛霖问题上所做出的错误判决。苗沛霖,出身安徽,当时局势动荡,他凭借办团练逐渐壮大了自己的武装力量。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却变幻莫测,时而投靠太平天国,时而归顺捻军,甚至又投降清朝,成为名副其实的“墙头草”,三面倒。1859年,太平天国与捻军合作攻击翁同书驻守的定远县城,翁同书撤退到寿州。次年,太平天国围攻寿州,翁同书联合苗沛霖,答应苗沛霖的条件将他的仇人杀害。然而,当苗沛霖达到目的后,翁同书却食言,没有真心投诚,最终导致寿州失守。面对城池失守的消息,曾国藩怒不可遏,决定参翁同书。
成功参翁可谓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翁同书的父亲曾任工部尚书、户部尚书、至大学士,是咸丰帝、同治帝两朝皇帝的老师,地位显赫,深受慈禧太后的信任。翁同书的两个弟弟分别担任盐运使和状元,家世显赫。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背景,曾国藩依然在翁同书被调回京城前十余天递交了《参翁同书片》。此时,由于寿州失守,翁同书还未被撤职。曾国藩巧妙地利用这一时机,将翁同书置于死地。
那么,《参翁同书片》究竟有何威力呢?这份参折中的措辞可谓直截了当,直指定远城失守导致无数百姓丧命,同时揭示了翁同书在不满1年前“梁园之搓”案中的罪行。在城池失守的危机中,翁同书竟然弃城而逃,再加上他在苗沛霖问题上的毫无主见,导致养痈为患,引起民怨沸腾。参折中突显翁同书在去年曾誓杀苗的大义凛然和寿州失守后反悔、表忠义两者矛盾升级。最终,将问题升华至“荧惑圣听,败坏纲纪”的高度,没有人敢再为翁辩护,否则就有可能与朝廷对立。翁的亲属们也难以求情,尽管翁误用歹人,弃城而逃,失去两城的罪责已成事实,但作为翁家的满门忠烈,就算是曾国藩放他一马,从轻处理,也因此封死了翁的退路。因此,翁同书最终被判处死刑。
曾国藩仅凭全文不到700字的参折,就成功地将翁同书推向绝境,令人唏嘘不已!这也难怪这份参折被誉为晚清第一折了!大家对这一段历史的看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