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爵位制度严格,分为多个等级。其中,最尊贵的是“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即父亲是亲王,子孙代代不用降级。
整个大清历史,只有十二人被封为铁帽子王,其中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是开国元勋,而后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则因慈禧太后的封赏而受封。
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何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这几位王爷也能获得铁帽子王的尊号呢?
让我们逐一揭开这段历史。
首先,谈及恭亲王奕訢,他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也是慈禧太后的弟弟。在辛酉政变中,奕訢积极参与,帮助慈禧太后夺取政权,被授予“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推动洋务运动方面有一定建树,但也多次提出“撤帘归政”的请求,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出生在皇室的次支系。
他在“同治中兴”时期,对平定太平天国和推动洋务运动有一定贡献。然而,他的能力有限,过于依赖李鸿章等人,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时被边缘化。
庆亲王奕劻,则是乾隆皇帝的曾孙,地位相对较低。他的崛起多亏了慈禧太后的亲弟弟桂祥的推荐。
在慈安太后过世后,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劻,将其封为铁帽子亲王。然而,奕劻却以贪婪著称,通过严重的贪污行为,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亲王之一。
这三位铁帽子王的崛起背后都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手段和权谋不无关系。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奕劻和袁世凯勾结,对付支持革命的人物,帮助袁世凯上台,最终成为大清末期政局的主要推手之一。
然而,这段历史也是悲剧的。
在辛亥革命中,各地爆发起义,大清帝国岌岌可危。载沣掌权后,他竟然无法调动北洋军前往南方平叛。奕劻再次力挺袁世凯,成功帮助他出山并且担任了内阁总理大臣,从此掌控了所有的军政大权,具备了取而代之的权力。
然而,这也标志着大清帝国的覆灭。
回顾这段历史,铁帽子王的尊号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贡献的一种肯定,但其中的荣耀和责任也凸显出慈禧太后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然而,最终这一切都在辛亥革命的风潮中瓦解,大清帝国的终结也成为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