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依赖杨秀清、冯云山、石达开等五位王臣掌握着军政大权,为了分担洪秀全的负担。然而,随着天京事变的爆发,杨秀清、韦昌辉两位重要将领身亡,石达开则带领兵力离去,太平天国的五大支柱轰然倒塌。为了维护太平天国的统治,洪秀全从次一级的管理层中选取了三人册封为王,负责管理军政大事。陈玉成和李秀成成为了这其中的两位“提兵符之令”,总领太平天国的军事。不可否认,洪秀全在选拔这两位将领时具备着深刻的眼光,因为这两人都表现出色,尤其是李秀成,他先是成功攻破江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城的威胁,接着率领军队北上,在上海大破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大大提振了中国人的士气,也给正在衰败中的太平天国带来了一线生机。
然而,太平天国本身存在着不合理的制度和高层领导的腐败,注定了其无法取得成功,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惋惜的是,尽管太平天国的前景黯淡,洪秀全去世已有四十余日,但李秀成仍保持对洪氏家族的忠诚。在天京失守后,他放弃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却奋不顾身保护洪秀全的儿子,冒险突围。在被清兵俘获时,面对敌人的讥讽和威胁,李秀成昂然回答:“死耳。”尽管他淡然面对死亡,但几天之后,这位英雄却不可思议地转变成了屈服者,不仅承认罪行,还乞求生存,且写下了三万余字的《自述》,在文中竟大力赞扬曾国藩兄弟。李秀成的这种反差令人啼笑皆非。
对于李秀成的态度转变,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被俘后投降变节,玷污了自己的名声;有人则认为他是在进行苦肉计,希望先活下来,再逃脱并重整旗鼓。然而,这两种说法都似乎不能完全准确地解释李秀成的行为。初看贪生怕死的说法,当李秀成刚被俘时,遭受了曾国荃的酷刑,但他都能默默忍受,甚至在乞降失败后,他依然表达着尽忠的决心。在李秀成看来,太平天国的灭亡已是定数,人力难以扭转。他对待曾国藩的态度可能是出于对百姓的关心,试图通过乞降减少曾国藩对太平天国军民的屠杀,以达到护民的目的。此外,李秀成可能还在给曾国藩设下陷阱,试图逼迫他与清廷决裂,发动反清的战争。与洪秀全不同,李秀成出身农民家庭,对贫苦人民有同情心。在天京围城之际,他甚至将自家的粮食分发给城内的穷人,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在封王前,他曾上书洪秀全,提议“制定恤民”的政策,鼓励发展农业,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这种关怀百姓的态度在他攻克杭州时再次显现,他发放米粮救济难民,展现出对人民的关爱。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过程中,曾国藩采取了残酷的手段进行屠杀,而李秀成对此深感担忧。为了保护军民,他在《自述》中表达了对曾国藩的忠诚,并愿意为其效力,以劝说太平天国的余部投降,同时希望曾国藩能够停止屠杀,保留生命。
然而,曾国藩并未听从李秀成的请求。在南京城破后,太平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城内老弱妇孺无一幸免。李秀成深知自己的一生英名将付诸东流,但他仍然希望能够换取两者的和平。这一切令人深感惋惜。
总的来说,李秀成的《自述》中透露出他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太平天国灭亡的悲观认知。他的转变或许是出于保护百姓和试图引诱曾国藩反清的双重目的。然而,曾国藩并未理会李秀成的请求,而是采取了迅速处决的手段,以防止他揭露太平天国内部的秘密。李秀成虽然在文中表达了对曾国藩的赞美,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的最后一幕,仿佛是英雄与命运悲剧性的交汇,留下了深深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