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为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认为他用兵太稳,不能出奇制胜。不过子午谷之计其实只有《魏略》提到,可信度很低。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就以赵云为疑兵出斜谷,吸引魏军主力,自己率蜀军主力出陇右,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很显然,诸葛亮奇兵用的也很溜。
而该冒险的时候诸葛亮也会冒险。像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在击败司马懿之后,就主张上策是全线压上,自己牵制司马懿,由李严率兵去断魏军粮道,逼司马懿决战。可见诸葛亮在必要时也毫不手软,并非一味求稳。
所以诸葛亮用兵是根据实际情况奇正之法混用,并非单纯不变。而诸葛亮几次北伐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主要还是蜀魏国力差距太大,他无力回天。
三国鼎立后,蜀汉是实力最差的一国,仅有益州一地。蜀汉灭亡时全国“带甲之士”不过10.2万。即使考虑此前的战斗损失了一些,蜀军举国之兵最多也不过12、3万。相比之下,魏国灭蜀出动了16万大军,而平息诸葛诞淮南之叛时,司马昭更是出动了26万大军。蜀汉举国之力,尚不到魏国机动兵力的一半,双方差距可见一斑。
而诸葛亮北伐时需要留下部队镇守成都、南中、永安和汉中,实际能动用的机动部队最多不过5、6万。这点兵力要想一举击败可以轻易拉出10几万大军的魏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应该说诸葛亮在实力相差悬殊,对面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的情况下,能迫使魏国采取守势,已经是难能可贵,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卓越。
所以诸葛亮没能击败魏国,并非能力问题,只是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仅靠他一人之力无法彻底扭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