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四次大规模南下
迪丽瓦拉
2025-07-14 10:33:09
0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多样的文明,时至今日很多已经消失得踪影全无了,如古印度文明。很大程度是因为外来势力侵入时,这个文明社会没有能坚持下来,而被完全吞并、同化了。

透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每次都以民族大融合和政权大一统而告终。

这四次南下都花了相当长的时间。

第一次大规模南下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平王东迁后,北方戎狄之族尾随而至,与中原诸侯犬牙交错,出现了“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的现象。

戎狄部族灭掉卫、邢等一些华夏小国,还多次进犯王畿,焚毁王城,使得周王室和众多诸侯国深受其害。

春秋时期,戎狄部族分布形势图

华夏诸侯开始联手“尊王攘夷”,齐桓公“九合诸侯”,晋国向周边戎狄部族“启土拓疆”,秦国用兵西部“遂霸西戎”。前296年,鲜虞族的中山国被赵国消灭,这场将近四百年的“戎狄之患”最终消弭。

戎人和狄人大多化入华夏部族,秦国一统天下、汉朝廓清海内,昔日的戎狄与华夏先民一道,共同孕育而成了崭新的汉民族。

第二次大规模南下是从西晋末年开始,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304年,出身匈奴的冒顿单于的后裔刘渊称汉王,建立汉国,四年后正式称帝。

由此,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北方民族大规模南下,先后建立了十余个政权,俗称“五胡十六国”。

后来,鲜卑族的北魏崛起,一统北方,开创北朝,与汉民族的南朝政权对峙。之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演化成北齐和北周。

最终在588年,源出北周的隋朝灭陈完成南北统一,这段北方民族大规模南下时间长达二百八十四年。

此期间,最初各民族之间的仇杀不断,动辄以灭族为号召和起兵口号。

后来,鲜卑族主动采取汉化政策,民族对立有所缓和。中原汉族大规模避难进入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加速了汉族与南方土著越、苗、蛮等族的融合。

等到隋朝统一天下时,南下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已逐步融入到其他民族中,其民族本身作为一个实体逐渐消亡,中华文明进行了第二次大整合。新生的汉民族增添了不少进取性格与狼性特色,随后开创了气度恢弘的大唐盛世。

第三次大规模南下,始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辽国,到1279年元朝灭南宋,期间有三百六十三年的时间。

辽朝(契丹)牢固地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一线及其以北地区。两百年后,女真人的金朝又推进到了黄河一线,以后又达到了淮河和秦岭一带。一百多年后,灭了金朝的蒙古(元朝)接着灭了南宋,完成了这第三次北方民族大规模南下。

辽、金、元都是成分复杂的混合政权,它们采用汉地的方式治理汉地,用本族的方式治理本地。辽、金、元的政权治理,从一开始就有汉人参与,他们的王朝也赢得了很多汉人的效忠。

这三百余年,北方民族第一次实现了入主华夏、成为“中国之主”的久远夙愿,一个跨越长城内外的大帝国首次出现。

金戈铁马之余,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以多种形式与汉民族相融合,汉民族的血统更加多样性。契丹一度成为欧洲对中国的代名词,崛起后的蒙古更是以其强大,他的族名被人种学家命名了东方人种——蒙古人种。

最后一次北方民族大规模为人所熟知,公元1616年,女真后裔努尔哈赤起兵反明,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平定台湾,消灭中国领土上的最后一个明朝割据政权,这次南下共进行了六十七年。

清朝虽有重满轻汉、满汉对立等种种不足,但却给今天的中国留下了国家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物质财富,中国各族人民的“天下”认同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与整合,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年间最终成为定局,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功绩。

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中原政权自视为文明高地,是礼仪之邦、是王道正统,喜欢以华夏自我的角度观察外族,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长城外描绘为蛮荒之地,歧视北方民族为野蛮人,甚至污蔑为“与禽兽无异”。

虽然在人口、土地、物产上,中原地区始终占有优势,但北方游牧以其优势的强大军事力量,实际上堪称是与中原农业社会并驾齐驱的文化区域,两者之间并没有文明高低之分。

北方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初,一般都没有摆脱游牧习气,经济、文化水准较低,具有落后民族共同的破坏性。

由于长期受到汉民族歧视所形成的复仇心理,加上原本就有的杀掠破坏习性,他们对宫殿、城墙、关隘、住宅、书籍、文物多有破坏,对一般百姓也会大肆杀戮、强制迁移或掠为奴隶,造成经济、文化、社会的一定倒退。等到占领区扩大及统治方式转变,北方民族才逐渐扭转这些恶习。

但是中华文明却从来没有因为北方民族的南下而中断,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大规模南下后,处于汉族人口汪洋大海中的北方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先进的汉文化对原本较为简陋的草原游牧和森林渔猎文化形成巨大优势。

北方民族受吸引,接受了先进文化,不仅原有的华夏汉文明得以保存下来,而且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拥有了新的特色。

二是南下后,感受到政治压力和华夏汉民族的反抗,北方民族统治者渐渐认识到除了军事镇压和民族压迫之外还有更有效的统治方法,那就是接受华夏传统的天命观。

北方民族统治者把自己化妆成上天授权的真命天子,把入主中原解释为符合天意的正常的改朝换代,他们也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文明的守护者。

其实,北方民族南下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打破了儒家传统的“天下观”,推动了华夏“小天下”向多族群“大天下”的迈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次融合。

中华民族正是在这样的冲突、交往与融合中,超越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心理差异,弥合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的隔阂,最终形成了延续至今的统一国家。

在此,我想再次重复一下自己的观点,中国不是一姓一族的中国,汉族更不能等同于中国。汉族虽然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主体,但那种以汉族的心理感受和历史情感等同于全体中华民族的心理感受和历史情感的看法,是不合时宜的。

“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的主张,应该成为每一个有正确民族观、历史观的现代中国人的自觉意识。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滋养了不同的族群,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接受还是抵触,正由于华夏汉民族与“四夷”的碰撞与互动,才有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全文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开篇:疑惑重重,历史迷雾中的战略巨擘】 说起五代十国,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乱成一锅粥”?没错,那是...
「西安城墙大修影像展」开幕,于... 9月20日,「城事1983西安城墙大修影像展」于西安欧亚学院行政中心正式开幕,一段关于城墙的珍贵历史...
原创 叶...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6月1日出生在苏联乌拉尔地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他的童年和青...
原创 “...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指的是南梁名将陈庆之! 早年经历 陈庆之,字子云,出身寒门,自幼...
原创 李...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体恤百姓,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当时的大唐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
原创 三...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
原创 诸... 在《三国演义》里,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心怀天下,他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六出祁山光复汉...
原创 三...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战斗力排行第一的并非包头的吕布,温酒斩华雄的也并不是关羽,真正被誉为三国第一战...
原创 曹...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后共计255年间的周王朝以及诸侯国的重大...
原创 大... 大清的天下,与其说是女真人打下来的,倒不如说是投降的明朝婆罗门们,带队打下来的。 1 清军入关最关键...
原创 追... 广州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唯一一个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的港口,而且广州港长期是我国第一大港,但是到了...
原创 周... 周瑜和陆逊谁更厉害?根据正史分析,差距太大,都不在同一档次 世人皆知周瑜、陆逊乃东吴两大名将,却不知...
原创 清... 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朝代的兴衰都留下了无数谜团。然而,在清朝末年,发生了两件令人匪夷所思的怪事,至今仍...
原创 秦... “活可安天下,死能保黎民”,获得如此赞誉的人就是唐朝名将秦琼,秦琼自从投靠李渊、李世民父子之后,就跟...
原创 许... 虎痴许褚:曹操身边的超级保镖 许褚,这个名字在三国时期可谓是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曹操的贴身保镖,更是一...
原创 精...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秒钟广告,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
原创 这...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枫林时评陪您畅游有趣的时事长河。】 公知美粉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刚刚吹衰了胡适...
原创 湖... 曾经在我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工人在工地上见到了“鬼火”,而得知消息的考古队欣喜赶来后,却在此处挖...
原创 李... 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的赫赫功绩,却鲜有人提及其兄长李建成的才能。常言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难道...
原创 假... 亡得更快。要明白一点,蜀汉能休养生息,曹魏也能修养休息,如此在同等的时间下,占据中原的曹魏,它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