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心怀天下,他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六出祁山光复汉室的大志,在他死后,蜀国支撑了十多年就灭亡了。
很多人把责任归咎于后主刘禅,认为是他的昏庸无能,奢侈腐败导致了蜀国政权的覆灭。但是实际是这样吗,蜀国当时只有百万人口,面对拥有四百万人口的曹魏,诸葛亮和他的继承者姜维却连年征战,在数十年里发起了大小百场战役。
可以说蜀国一直在以弱攻强,而魏国坐以待劳,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尽管把孔明的智慧描述的淋漓尽致,实际上却基本没有彻底伤到魏国的筋骨,反倒是蜀国人,举全国之力入侵,农忙时节,蜀国连收割麦子的男人都难以找到,前方战事又需要大量的粮草。
“屯田”始终都只是暂时之需,蜀国为了伐魏,耗空了国力,这才是政权覆灭的真正原因。
那么刘禅真的软弱无用吗?他的形象软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乐不思蜀”这个故事,在蜀国灭亡后司马昭在招待刘禅的晚宴上,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故乡,但是刘禅看着桌子前的舞女很开心的答道“这里这么好,不思念家乡了。”
这是刘禅昏庸的一面吗,如果刘禅回答他想念,那么司马昭说不定会认为他还有着复辟之心,痛下杀手,就算不杀,为了政权稳定也不会放一个亡国之君回他原来的故地啊。
而刘禅这么回答,就能让自己显示的对司马昭没有威胁,司马昭听了果然哈哈大笑,封了刘禅做安乐公,刘禅最终也有了一个善终。这反而体现出刘禅的聪明。
再看诸葛亮在朝廷当政时期,基本朝中的大臣都是诸葛亮提携起来的,而且当时能牵制诸葛亮的张飞关羽都已经死,驻守在蜀中的只有唯孔明马首是瞻的赵云。对于如此强势的丞相,那么没有任何势力的刘禅也只能说一句:“一切都由相父定夺”。
诸葛亮第五次伐魏,他的身体已经非常的差了,在五丈原这个地方,他总算支撑不住病倒,眼看大限将至。阿斗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把尚书李福派过去打探消息,同时听诸葛亮交代遗言。
等着孔明卧在床榻上,奄奄一息的交代完丞相的候选人之后,李福急忙上前问道:“丞相,陛下让我转话问你,在你死后,你的儿子诸葛瞻怎么办呢?”
诸葛亮瞬间明白了,他始终以为后主只会享乐,不理朝政,但是刘禅有着他的聪明。他害怕到时候诸葛亮儿子联合其他朝中大臣逼位夺权。诸葛亮断续回答道:“请陛下放心,我家里还有着八百棵能养活他。”
听到了这个回答,刘禅算是放心了,他知道诸葛家没有野心,于是还是给诸葛瞻封了很大的官,后来晋国入侵,诸葛瞻战死锦竹,诸葛一家也算是满门忠烈了。
虽然刘禅是一个通情达理,知道中庸之道的君主,但依然改变不了蜀国势力弱小的事实,最后安安心心的做一个王公贵族,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