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南京这个都城始终都不满意。在他心中,南京始终是临时的落脚点,他一直在寻觅,想要在北方另外找一个城市作为首都。而当时的开封、洛阳、凤阳、西安都是他认为理想的都城之一。朱元璋在都城的选择上特别注重历史因素。南京在历史上虽然号称六朝古都,但是却没有一个是统一王朝,多是些偏安一隅的朝代,而且王朝持续时间都不是很长。朱元璋觉得,南京并不符合他的身份,六朝历史让朱元璋担心会成为明朝国祚永存的不祥预兆。而开封、洛阳、西安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王朝的都城,朱元璋其实更属意这些地方。而凤阳是其家乡,选择这里当都城,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这有点自尊心作祟。其实他对家乡也没有多少美好的回忆。
朱元璋登基后,随着徐达、常遇春在中原地区的推进,开封、洛阳相继落入其掌握中。于是朱元璋便以开封为北京,应天为南京,临濠为中都。后来有一位都察院御史胡子上书。朱元璋在都城选择上的犹豫不定朝野上下也都知晓。这位胡御史在奏疏中便建议道:“纵观天下形盛,可以作为都城的地位有四处。河东一带地势高,控制西北,尧曾经建都于此。但是此地苦寒,不适合发展。汴梁襟带黄河、淮河,宋朝曾建都于此,但是此地平坦、空旷,无险可守,不利于战备。洛阳之地,乃是得到周公认可的。周朝、汉朝都曾迁都于此。可是嵩、邙无法与殽、函、终南山相比,涧、伊、洛非有泾、渭、灞、之雄。而能据百二河山之盛,耸诸侯之望,非关中不可。”
他的主要意思是山西、开封、洛阳、西安是最为合适的建都之地,但是其他地区地理形势都不乐观,唯有西安才是能守能攻的最佳之选。考虑到历史因素,朱元璋对他的分析非常满意,心中跃跃欲试。不过一直没有机会实施。
后来朱元璋曾经亲自到开封考察过,否决了以此地为都城的想法。而他以凤阳为都的想法,也在刘基的极力劝阻下放弃了。唯独这个西安之说他始终无法释怀。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四岁了,再次想起了胡御史的论断,于是他便命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他对朱标说:“天下山川形胜唯有秦地最为险固,你这次去要好好考察下当地的民风民俗,慰问当地的百姓。”朱元璋为了此行的圆满,亲自为他挑选了文臣武将作为。
朱标是朱元璋从小就开始培养的继承人,在他身上,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后来更是直接让大臣凡是政事先启奏太子,然后再回奏。可以说朱元璋已经渐渐地开始将权力下放了。朱标亲自考察西安,其实与朱元璋自己考察没有什么区别。足见他对此事的重视。
朱标不愧从小就受到严格教育,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年便回来了,将陕西的地理形胜图奉上朱元璋。朱元璋非常满意。可是因为考察的辛劳,朱标却因此得了重病,一直卧床不起。第二年的四月便驾崩了。
老年丧子,朱元璋非常痛苦。史书上称:“帝恸哭。”朱元璋此时可谓伤心欲绝。不管是从私的角度,还是从公的角度,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非常大。此时的朱元璋估计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迁都之事了。他的首要问题是皇位要交由谁来继承。一是出于对长子继承制的坚持,一是出于对朱标的思念,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为了防止出现悲剧,又对自己那些儿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随后便是对朱允炆这个新继承人的培养和为其未来可能面临的危险而努力。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迁都了。毕竟迁都乃是牵涉面非常广的举措。如果朱标还活着,他可能会辅助朱标完成此事。不过现在一切都晚了。可以说,朱标的死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布局。其实朱元璋也有类似朱棣后来的心思,天子守国门。可是他没有机会实施。朱棣后来迁都北京其实是有些继承了朱元璋的观念。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些硬性因素,像漕运问题,像西安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最终朱元璋不得不放弃了原先的想法。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