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系列之十一:永登乡绅张光宗的传奇故事
作者:苗汀周厚澎
永登著名地方文化研究学者童僖先生在介绍永登九街十八巷文化时,介绍了一位永登著名的商界大亨“张烧房”——张廉勤。然而,在永登县城西街的繁华商业圈子里,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张烧坊”——张光宗。
张光宗,生卒不详,原籍苦水堡人。出生于永登大同郭家墩。兄弟三人,其排行老二,兄长张光祖,民国时期曾任安西县田赋处长。弟张光前,居住大同郭家墩,成为张光宗商业运作的好帮手。大同郭家墩,成了“张烧坊”的商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说来话长。这“张烧坊”的创始人张光宗,他的商业模式也是在永登商界有一定的知名度的。他的发家史就是先从农业起家的。张光宗的父亲名叫张连山,张连山兄弟五人,张连山为老二。苦水人多称为:张二爷。兄弟分析后从苦水堡迁移到大同郭家墩,在大同郭家墩购买了任家大庄子,落户以经营农业和商业为主。
经历父亲张连山的努力打拼,尤其至张光宗这一代,张家父子的产业,在大同郭家墩的家业逐渐开拓出来,开办油坊和烧酒坊,使张光宗的商业生意像滚雪球一样的越做越大起来,并在永登县城设立了销售字号店面。
张光宗的商业运作法则:先将永登北乡的油料和粮食运输到大同郭家墩,油料榨取成清油(植物油),粮食酿成烧酒,然后将清油和烧酒运输到兰州贩卖,所得利润全部又均购置生活日用品,运输到永登再次售卖。而所剩余的油渣和酒糟子,油渣当肥料卖给绿烟种植户,酒糟子做养殖之用的食料。合理利用,连锁开发,利润多多。
民国三十五年(1946)永登遭遇灾情,庄稼粮食普遍颗粒无收,大同及永登地区的劳动人民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紧急关头,张光宗毅然决定关停酒厂,将八百石的粮食拿出,放粮赈灾。周济了很多的平头老百姓,使乡民们安全地渡过了荒年大难关。当时甘肃省政府时任主席郭琦峤闻讯后,大受感动,面向全社会倡议,并当场赠语:乐善好施。后由著名书法大家裴建准(1885——1969)书写成匾额,敦促责令永登县民国政府以军乐队欢迎到张光宗的家中。由此,张光宗名望大振,事业更是如日中天。
水有源,树有根。这做慈善之事,必有家传遗风也。
据《玫瑰天涯》调查研究:张氏一门的凡人善举,在祖辈三代上就开了先河。张光宗的五爹(叔)张云山,居住在武胜驿富强堡,开办有磨房和油房,置有大量的房产和田地,并从事羊和马的养殖,是当地知名的一大富裕人家。在民国十八年这个荒年里,就曾开仓库放粮,在富强堡村支锅煮粥,救济灾民。
张光宗的祖父张得禄,百份张十四份之后裔,居住苦水堡北关,生五子。张得禄在清末时期,在苦水堡城壕的官道上,曾捡拾得银钱,后苦等失主无果后,将其全部用于建桥修路之用。后至时逢灾年,张得禄又联合苦水堡上桥儿的邓家堂娃,从张掖武威一带购得粮食三万余斤,运输到苦水堡,放粮赈灾。成为一大佳话。
张氏一门,用三代人,共做慈善之事业,可谓是张氏义路也。
1947年,时任永登县商会会长的张光宗,正是事业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期。那一年,张光宗的父亲张二爷张连山去世,大同郭家墩也是荣哀倍至。为防土匪抢劫,门里门外,有兵丁手持快枪值班守护,并在门背后均立放长枪几排,以防万一。时任永登县民国政府杨县长和永登军政要员及商界精英均前来吊唁。凡是庄前村后前来吊唁者,均发“海孝”(布匹),以示友好,一个都不落。可见场面之隆重和奢华。
1949年解放后,张光宗思想开放,识大体,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支援朝鲜战争,大力配合土改工作,被永登县人民政府评为开明地主。并被《甘肃农民报》以《开明地主张光宗》为宣传典型,表彰登报。成为发展永登社会主义走公私合营道路上的传奇故事之一。
(关注后续,关注原创)
永登民国时期的那些事儿系列由兰州玫瑰天涯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