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在刘备北上汉中与曹操争夺的时候,刘备势大,又占据有利地形,导致曹操被刘备击败,遂放弃汉中。在放弃汉中的时候,一位叫王平的小将却选择了背叛强大的曹操,而投奔弱小的刘备,这是为什么呢?
小说《三国演义》中说,是因为王平不救援徐晃,徐晃兵败,要杀王平,王平一生气,夜里放了一把火,率部投降了蜀汉。当然,这是小说,不是正史。《三国志王平传》记载的很简单,就一句话: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什么意思呢?王平最开始跟随杜濩和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代理校尉。后来,王平跟随曹操率军征讨汉中,王平投降了刘备,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在曹魏是校尉,还是代理的,官职和地位很低,投降刘备之后,被刘备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官职和地位明显提高了。这里虽然没有说王平是因为什么原因投降了刘备,但从刘备的任命来看,王平是受到更高级别的对待,至少是将军了。这也说明,王平在曹操那里没有受到重用,甚至,可能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轻视。王平有领兵作战的本领,心里当然不甘心了,于是,就离开曹魏,投降了刘备。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军进围祁山,让王平守南围,司马懿率军进攻诸葛亮,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没了脾气,无法取胜。《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任凭张郃怎么进攻,王平只坚守,采取拖住敌人的办法,这一招不得不说很高,后来司马懿在渭水和诸葛亮对峙,也是坚守不出,我怀疑就是学的王平这一招。
除此之外,王平最好的表现是在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汉中,前锋已在骆谷,当时汉中的守兵很少,不到三万人,很多人都吓坏了,有人说,要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
由此可见,王平还是一个人才,而曹操向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典型代表,按理说,王平选择曹魏,应该比投奔蜀汉更好,为什么要叛逃呢?关于这个解释,在《三国演义》这经典名著之中,王平是曹操攻略汉中的向导,通晓汉中地理,在汉中之战时被任命为徐晃的副将,因受徐晃排挤而投降驻扎汉水的赵云。不过,在正史之中,《三国志·王平传》记载很简单,就一句话:“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张郃是魏国名将,武艺高强,绝对是个厉害的大将,所率的又是优势兵力,但是,遇到王平,彻底熄火了,也就是说,王平以微弱的兵力,挡住了优势兵力的张郃,王平堪称蜀汉优秀的将才。
后来,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因为采用了王平的计谋,最终战胜了曹爽,魏军被击退。《三国志王平传》记载: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余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平曰:“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着名迹。
王平从曹魏一名地位不高的校尉,投降刘备后,成为了将军,受到重用,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屡建功勋,才能没有被埋没,也是一件幸事!如果在曹魏,也许会一直得不到重用。
蜀汉国力虽然偏弱,但是北伐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以诸葛亮之谨慎每一步必有计划。就算不能进取关中,割据凉州还是可以的。很可惜,诸葛亮在北伐战役之中,犯了用错人的问题,导致最终无法获得实质性的结果。而曹魏一直忍着蜀汉进攻自己,完全是自己四面受敌,后方不稳,没时间集中精力对付蜀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