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闽作战、解放台湾,这是第十兵团在上海战役后得到的新任务,他们必须先扫除台湾外围两个重要的屏障,厦门和金门。厦门人口较多,工商业发达,是重要的通商口岸;金门仅有几万人,多以捕鱼为生,是个小岛。当三野大军分别进攻两地时,厦门守军竟然没有得到任何的岛外支援;金门则不一样,蒋介石连续给胡琏发送电报,严令他率领十二兵团火速增援。那么,国民党为什么会对两个同样重要的区域厚此薄彼呢?
最初驻守在厦门和金门的国民党军部署如下:
厦门:刘汝明第八兵团,下辖第55军、第68军余部(其余的人在漳州已经被三野歼灭)和166师,约三万人。
金门:李良荣第二十二兵团,下辖第5军、第25军和青年军201师,约二万人。
从表面上看,厦门的面积大、人口多,守军数量也多,似乎代表国民党的战略重心更侧重于这里。但是,刘汝明并不是嫡系将领,他担心自己的部队被吞并。从淮海战役时不积极救援黄维兵团,到渡江战役时未经允许擅自率兵从安徽撤到福建,第八兵团参加的战役不少,可发挥的作用却极小。
反观李良荣兵团,尽管第五军已经不是邱清泉麾下的那支“五大主力”部队,可对蒋介石的忠诚度仍然在。还有青年军201师,蒋经国的嫡系部队,以顽强著称,他们被蒋介石特意从台湾调来加强金门的防守力量。
通过厦门和金门两场战斗来看,李良荣兵团至少比刘汝明兵团更有战斗意志。如果国民党真有死守厦门的决心,至少不能让刘汝明带兵迎敌。因此,在厦门战役开始之前,汤恩伯又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总部和厦门补给司令转移到小金门岛。
第二,把军以上的指挥机构转移到军舰上。
第三,让技术兵团撤回台湾。
虽然汤恩伯表现给外界的态度很坚决,但是在暗地里已经做了两手准备:
厦门能守则守,不能守则退往金门。
那么,金门的屏障作用为什么比厦门大?
从地形来说,尽管厦门和金门都是四面环海,可厦门处于大陆三面环抱之中。也就是说,守军必须能够同时应付来自三个方向的进攻。三野29军和31军更是沿东北、正北、正西、西南四个方向开始进攻厦门,这也让汤恩伯顾此失彼。
相比于厦门,金门只有北部面向大陆的地方适合登陆,岛上的守军更容易集中优势兵力布防。就在金门战役开始的当天下午,刚来不久的胡琏兵团还在演习反登陆作战,而演习的地点正是28军第一梯队即将登陆的海滩。
除了地形更利于防守,国民党甘愿放弃厦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金门岛上的人不会成为国民党军的拖累。
厦门是一个港口城市,经济主要靠进出口。如果汤恩伯选择死守,一旦三野大军压境,大部分的商业活动都将受到影响。到了那个时候,数十万厦门居民的粮食、烧柴等民生问题就会让国民党军陷入到巨大的麻烦中。
叶飞没有指挥28军征战金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将兵团部迁至厦门,全力着手接管工作。刚解放的厦门和上海一样,人民币不通用,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家家都缺粮。金门岛则不同,岛上的人口既少,又对外界的依赖不大。所谓“百年不收,也饿不死渔民”就是这个道理。
国民党对于厦门和金门的态度,还可以看看胡琏兵团的动向。
在蒋介石多次的催促下,胡琏兵团的18军11师、118师于1949年10月10日就已经登陆金门。此时,三野第十兵团还未向厦门发起进攻。当28军开始进攻金门时,岛上的守军除了李良荣兵团、18军外,还有胡琏兵团的19军13师两个团,另外还有两个团也正在登陆。
尽管18军也是重建的部队,可胡琏仍然是三野的“老熟人”。28军把进攻金门的日期从10月20日延迟到10月24日,有缺少船只的因素,也有判断胡琏兵团是否增援的因素。在三野众将士的眼中,胡琏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对手。
陈诚曾在战前对汤恩伯说:“确保金门,厦门绝无问题”。这当然是一句太过于自信的话,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国民党高层更看重金门的作用。无论厦门的战事多么紧迫,哪怕汤恩伯差一点成为俘虏,国民党都没有增派岛外的援军。到了金门的布防时,哪怕厦门战役还未开始,金门岛上已经有了18军的身影;哪怕胡琏十分不情愿去增援,蒋介石也一遍遍打电报急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