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开国后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于是就诞生了刘邦著名的那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此即汉初三杰之由来。
这三个人都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缺一不可,缺少哪一位都不会使刘邦那么快建立起汉朝,但相对而言,谁的功劳最大?谁又最不可或缺?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功绩与污点:
一、萧何
1、三人中萧何是最早追随刘邦的。
刘邦刚起兵的时候,萧何与刘邦里应外合杀了沛县县令,为年近半百的刘邦赚取了辉煌人生的第一桶金。
2、三人中萧何是头脑最清醒的。
萧何通晓律法,在秦朝时就是一名出色的官吏。刘邦兵进咸阳,其他将领都是扑向有珍宝的府库,只有萧何是进入宫室收取秦朝的户籍档案、地理图册等资料,护佑了秦始皇最重要的政治遗产。
3、月下追韩信
刘邦被项羽打压远走汉中的时候,萧何以身家性命保举韩信,让韩信获得火速超额提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想想管仲说自己不如鲍叔牙的一番话,萧何功劳比韩信大,韩信恐怕也无意见。
4、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供应粮草兵甲。
刘邦出关奋力一搏的时候,令萧何坐镇关中。萧何首先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其次建立宗庙社稷,侍奉太子,让关中百姓打心里认定刘邦是天选的关中王;最后萧何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线的需要,特别是彭城大败的时候,正是萧何不断的从关中募集兵源、补充粮草,才使“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因其饥遂取之”。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萧何的忠诚,当时他毫不犹豫的发动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老弱到荥阳增援,硬生生帮刘邦拖到了韩信会师,他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这与韩信要挟受封韩王天差地别。
5、萧规曹随
刘邦称帝以后,萧何为相,制定了汉朝的基本国家制度和施政方针,以致后来的曹参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当汉惠帝和群臣质疑相国不治事时,曹参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萧规曹随”,让萧何虽死犹存,其直接的政治影响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朝才发生改变。
萧何人生污点:诛杀韩信,有卖友自保之嫌。
萧何的所作所为贯穿刘邦一生,且多为立本固基之功,对刘邦的影响无与伦比,其政治余温护佑了汉朝近百年,其政治影响延绵千余年。
二、韩信
兵家四圣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作为统帅,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最后与西楚霸王项羽会猎垓下,灭楚。
1、安邑之战平魏。
汉高祖二年,韩信率灌婴、曹参攻魏。韩信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战术,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上游的夏阳,乘魏军无备迅速渡过黄河,直捣后方重镇安邑,魏王豹率军仓促迎战,最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魏军,俘获魏将王襄。魏王豹率败军东奔曲阳,韩信乘胜追击,生擒魏王豹,魏国灭亡。
2、阏与之战破代。
安邑之战胜利后,韩信率军3万东进,在阏与全歼代军主力,代将戚公被曹参所斩,代国灭亡。
3、井陉之战灭赵。
汉高祖三年,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赵王歇和统帅成安君陈余陈兵20万于太行山井陉口,韩信夜半令2000轻骑手持红旗,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随后,以万人在绵河东岸列背水阵。翌日,韩信进攻井陉口,佯败至背水阵。陈余中计,命士卒全力追击。依山隐蔽的汉军轻骑,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更旗易帜。赵军攻背水阵不胜,突见营中汉军旗帜摆动,顿时一片混乱。汉军乘势两面夹击,大败赵军。赵王歇及陈余逃至襄国后被杀,赵国灭亡。
4、逼降燕国
韩信听从李左车的计策,派辩士去游说燕国,燕王听到赵王被杀后惊惧万分,于是亲自到韩信营中表示投降,燕国灭亡。
5、潍水之战灭齐。
灭赵后,韩信又率军东进,进攻齐国。齐王田广派使者求救于楚国。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来援,于是齐、楚联军同汉军对峙于高密境内的潍水。韩信先命部队连夜堵塞了潍水上游,然后率军渡河与龙且交战。交战不久,韩信诈败后撤,龙且挥军渡河追击韩信,结果被韩信拆去上游阻水沙袋,水淹齐楚联军,然后杀死龙且,活捉田广,随后韩信自立为齐王。
6、亥下之战灭楚
当然此战的一部分功劳要记到游击掣肘的彭越,无良背叛的英布身上。
污点:亥下之战前犹豫是否参战,最终要挟成功,受封齐王。
三、张良
一提到张良,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千古第一谋圣,武庙亚圣这一串光灿灿的头衔,甚至还有“兴周八百年姜子牙、兴汉四百年张子房”之说,是世人眼中兴国安邦第二人。
1、鸿门宴救驾
功莫大于救驾,刘邦进咸阳后项羽找他算账,是张良一语点醒梦中人,劝他跟项羽道歉,又是张良在鸿门宴上极力为刘邦打掩护,才使刘邦能够脱身。
2、峣下用计破敌
刘邦西入武关后,面对雄关——峣关,建议刘邦重金贿赂守将,与其眉来眼去,然后趁其麻痹大意,偷袭攻城,最终一举破敌,张良对人心的把握,堪称古今第一。
3、烧绝栈道消除项羽戒心,暗度陈仓轻松回到咸阳
刘邦率军南下汉中时,张良出谋烧毁栈道,以示不再回军北上,与项羽相争。不久又采纳张良的建议表面上要重修栈道,暗地里却出兵偷袭了楚军据点陈仓,为后来的轻松占据三秦打下基础。
4、阻刘邦分封六国
《史记》记载,郦食其曾向刘邦献上一计,为了给西楚多树敌人,请立六国的后人为王。刘邦当时听从了这个建议,并得意地向张良炫耀。谁知张良当即反驳:“照此行事,大事去矣。”接着又为刘邦分析了一番:“短期来看,分封诸侯,可以拉拢六国,分化项羽的势力,长期来看,分封必然会造成诸侯尾大不掉,不是长治久安之策,其弊大于利。”刘邦听后,马上把嘴里的饭吐出来,让人把刻的王印销毁,终止了这个计划。
难言对错:
1、博浪沙刺秦
虽然“博浪沙刺秦”是张良的名场面,但实际作用几乎为零,当时秦已统,韩已亡,就算刺杀秦始皇成功,也只是报私仇而已,除了足够传奇以外,于国于民何益?还弄得秦始皇大索天下,无辜死者不知凡几。刺秦一事,张良是否是邀名之举,值得商榷。
2、明哲保身
据《史记》记载,刘邦入主关中之后,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汉朝建立之后更是飘然远去,遁世隐居。张良好黄老之学,不贪名利,让皇帝省心,虽然也算是功劳一件,但未尝不是明哲保身,缺少担当。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被秦国的宝物迷了眼,张良不愿直谏,直到樊哙劝谏不听,他才在樊哙的生拉硬拽之下前往劝谏;吕雉因为改立太子一事找到张良,他先是以“疏不间亲”为由拒绝出谋,当吕雉派吕泽威胁后,张良又推说刘邦信重“商山四皓”,把他们推出来当挡箭牌,先不说刘如意会不会比刘盈强,只说张良一生几乎从来没有冒着得罪刘邦的风险犯颜直谏,就有失一个纯臣、忠臣的本分。
评价
一、刘邦的评价
刘邦分封功臣时,从爵位来看,韩信封王,独一档;萧何为“开国第一侯”,食邑最多,位列第二;张良则只分到了一个小小的留县。
但这是与汉初实行的军功爵制有关,并非是刘邦的真实评价。
从功次来看,刘邦大封功臣143人,萧何第一,韩信与张良一个21,一个62,甚至连“元功之臣,凡最著者一十八人”都未进入。
另外,当群臣提出反对意见时,“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刘邦直接回怼:“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直接把群臣比喻成猎狗,而把萧何比作指挥猎狗的猎人,可见在刘邦心目中,萧何功劳最大。
二、史书评价
1、萧何
《史记》:“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司马迁把萧何比作周朝的闳夭、散宜生。
《汉书》:“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遂安海内。……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
2、张良
《史记》:“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意思是,刘邦多次陷入困境,而张良常常能让他转危为安……,司马迁以为张良一定是一个身材魁梧、相貌非凡的人,但见到他的画像后,才大吃一惊,原来张良长得像个柔弱的妇女。
《汉书》:“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3、韩信
《史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如果韩信懂得谦让,其功可媲美周公、召公、姜太公。周公是西周的“政治总设计师”,鲁国的始祖,姜太公是军事上的总负责,齐国的始祖,召公则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功臣,燕国的始祖,可见,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之高。
《汉书》:“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
从史书的评价来看,如果不考虑韩信的谋逆结局,韩信评价第一,其次萧何,毕竟闳夭和散宜生虽然也是功臣,但相比周公、召公、太公,明显不在一个层级。
能力
一、军事上
毫无疑问,韩信第一。
张良长于战略,短于战术。
纵观整个史记,除了智取峣关外,描述张良在具体战术方面的建树极少,而张良唯一一次独立带兵作战的机会(项梁襄助千余人与张良,并以韩地相托付),却被秦军打成了“游兵”,而
同种情况下的魏王豹则打得风生水起,攻占了“二十余城”。
对于彭城之战,《史记》对于张良更是只字未提,说明他在此战中的作用几乎为零,以致所以很多人对于彭城之战时,张良在不在刘邦身边存在质疑,其实张良是在的。《史记·留侯列传》记载,张良多病,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臣子,跟在刘邦身边。“张良多病,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当然,张良短于战术是相对的,萧何一直从事行政后勤,既未领军作战,也很少参与军略,明显弱于韩信张良。
二、政治上
萧何第一当之无愧。
一般认为,张良的理政能力要强于韩信,其实未必。韩信曾为汉左丞相和赵相国,虽然其理民之才不见于史书(可能是被军事上的光芒遮掩了),但也说明韩信并不是单纯的武将。
况且他能成为齐王,政治上也很强,能够很好的把控局势,让自己军事上的成果获取最大的政治收益。虽然最后没能谋身,但从他获取齐王的手段来看,政治手腕一点都不弱。
而张良虽然世代为相,但他的治政水平并没有任何体现,这虽然与他淡薄寡静的性情有关,也说明他的治政水平一般,否则司马迁为何对张良帮助刘邦治理内政一事只字未提,难道萧何大包大揽,不需要帮手?还是张良只愿做刘邦的参谋、顾问?
三、识人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为“无赖”时就追随,从未改变,萧何识人之明第一。
张良能从秦末众多诸侯中选择刘邦貌似有识人之明,但仔细分析其跟随刘邦的过程,张良的识人之明有被高估之嫌。
博浪沙刺秦后,张良先是相中了楚假王景驹,打算投奔,遇到刘邦后又改了主意,但项梁立韩王成后,张良又离开刘邦,跟随韩王去打游击,虽然这里面可能有心怀故土的意思,但也说明张良跟随刘邦之心不坚。
后来刘邦西进,转道旧韩从武关入秦,张良又舍了韩王跟随刘邦,但此时的刘部已是兵强马壮,成为抗秦力量中实力第二强的义军。
韩信最初在项羽手下做执戟郎,不受重用后投靠刘邦,刘邦不重视,又趁夜出走,另外不屑于与樊哙同列,忽悠陈豨谋反,都说明韩信无识人之明。
四、从过程来看
韩信耀眼的像一颗流星,一度忽然光芒四射,但旋起旋灭,传记是淮阴侯列传。
萧何追随刘邦二十载,任劳任怨,像连绵的春雨,润物无声,却滋养了四方百姓,传记是萧相国世家。
张良飘然而去,深藏功与名,像拂面的微风,虽然来去匆匆,但四季常在,传记是留侯世家。
明哲保身显然不如不惜己身入世救民来的政治正确,所以从过程来看萧何高于张良,韩信垫底。
五、从替代性来看
萧何是起义元勋,一开始是推举刘邦当沛公,后来管行政后勤,从成功的起义队伍到天下强军,再到次强的割据政权,最后到统一天下的汉帝国,一直都是关键人物。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刘邦两次被打的大败,为什么能够再次席卷而来?就是萧何运营的好。
韩信其实是可替代性最强的,当时和韩信比肩的人很多,比如英布、张耳、彭越、韩王信、吴芮、曹参等。以曹参做对比,韩信崛起时,刘邦已经明确拥有了荥阳以西,曹参参与反秦战争时,已经是义帝体系下的君侯;韩信灭了代赵,平魏灭齐曹参功劳则在韩信之上;最后的亥下之战其实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韩信出马只是相当于用更小的代价消灭了项羽。
韩信相当于一把锋利的刀,没有他,汉集团也能够很快拿下魏齐,但代国和赵国不可能那么快被拿下,陈馀也不会那么容易战死,韩信的作用相当于林在解放战争时的作用。
综上所述,萧何是顶级的政工人才,遇到一般局面有萧何就能赢,以弱胜强则需要韩信,如果拿明朝作例子,大约可以认为萧何=李善长,韩信=徐达+常遇春,张良+陈平=刘伯温。
李善长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常遇春次之,刘伯温只封了个伯,汉明开国第一功臣公认都是管后勤粮草,统一后也都担任丞相,说明在帝王心中,还是后勤最关键,最不可替代。
所以,小编以为,刘邦可以没有韩信张良,但是绝对不能没有萧何,没有张韩,刘邦最次也是割据政权。萧何决定刘邦的下限,韩信决定上限。
大家以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