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建立元王朝后,其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江南地区,民众起义之多,史无前例。到了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便汇合为以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为主流的元末农民大起义。
1352年,安徽定远人郭子兴聚众起义,队伍也称红巾军。当年,他攻占濠州(安徽凤阳)后,收录了一个出身贫苦家庭的当地人,名叫朱元璋。
投身郭子兴的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机智勇敢,做事果断,而且善于团结他人,深得郭子兴赏识,“常召与谋事,久之甚相亲爱”。
1355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接管了他的部队。这时,刘福通等拥立韩山童(即将正式起义前被害)之子韩林儿为帝,国号“宋”。
韩山童是北方白莲教会首,素为百姓所爱戴。由他的儿子做皇帝,重建汉人的旧政权“宋”,符合痛恨元王朝残暴统治的广大汉族民众的意愿,有利于起义军的组织、领导。
韩氏“宋”建立后,朱元璋被任命为红巾军左副元帅。从此,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正式成为北方红巾军的一支。
此后的三、四年里,朱元璋在北方红巾军的遮蔽之下,乘机南下,击溃了江南地区的元军主力,攻占了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及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占据了东邻张士诚、方国珍,西接陈友谅的一块领地。
陈友谅(剧照)
这时的朱元璋,虽说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地盘,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推翻元王朝,甚至也难以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抗衡。
然而,他最终击败张士诚、陈友谅等对手,推翻元王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什么?
翻阅史料可知,朱元璋的成功,与他以下几个尽显政治智慧的做法密不可分。
一、举旗定向,尊奉韩氏。
元末,推翻横征暴敛、惨无人道的蒙古人的统治,已经成为广大农民普遍而又强烈的要求。
独立领导郭子兴创建的起义军后,朱元璋顺应社会形势,不止一次地提出“同讨’夷狄’,以安中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等口号。
这些倡导“复建汉人中原政权”的口号,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广大人民接受它们,并竭诚拥护提出它们的朱元璋。
朱元璋不但高喊口号,还时刻尊奉韩林儿为最高首领,紧紧围绕在他的“宋”政权周围,以之为自己的声援,直到1366年韩林儿被害为止。
韩林儿(剧照)
公元1363年,当韩林儿被张士诚围困于江苏安丰,向朱元璋求救时,朱元璋拒绝了刘伯温等人的反对意见,立即亲自率军救援。
朱元璋这样做,不仅提升了个人的影响力,也使自己的队伍在北方红巾军的庇护下,不断发展壮大。
二、关注民生,赢得民心。
打仗打的是钱粮,钱粮来自老百姓。对于这一点,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有着深刻的认识。为此,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他既着眼军事,也注重民生。
1356年,朱元璋在自己的辖区内设专掌水利的“营田司”。1358年,他任用康茂才(明朝开国名将)为营田使,筑堤防洪,兴修水利,努力确保农民安稳生产。
他还命令统领各部的将帅,没有作战任务时,就让军兵变身为农民,就地垦荒屯田,“且耕且战”。
当军队所需的粮草充足以后,朱元璋就不再向百姓征收“寨粮”(发布榜文,强令要求民众按数缴纳的粮草)。
百姓缴纳的“寨粮”(剧照)
这样,在朱元璋所占据的地域内,土地没有荒废,生产活动有序进行。而且,在军需有了保障时,朱元璋就减免农民的负担,从而赢得了民心。
三、编练民兵,兼顾前后。
朱元璋每攻占一地,一面派兵防守,镇压元王朝的残余势力;一面选派贤明的州县官吏,治理政事。
但是,动用军队守护根据地,就会影响前方作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于1358年,在自己的“政府”中设立了“管理民兵万户府”。
其主要职能是,本着“农时则耕,闲则练习,有事则用之”的原则,编练统治区域内的壮丁为民兵,替代作战部队,维持地方治安。
这样,朱元璋的正规部队就可以全力以赴地争战于两军阵前,攻城略地。而且,每当正规军伤损,需要补充时,训练有素的民兵就立即以后备兵源的身份出现,补充到作战队伍中,保持部队的战斗力。
训练有素的民兵(画作)
如此一来,朱元璋既巩固了后方根据地,又保障了前方兵力所需,使自己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四、招贤纳士,助力自己。
在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中,朱元璋不仅依靠广大农民,还努力团结争取汉族士大夫,利用他们的智慧、才能,以成就自己的大业。
他先后有计划地网络了冯国胜、李善长等贤能的士大夫,为自己出谋划策。
攻克徽州时,朱元璋虚心求教于儒生朱升,采纳了他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根据这“九字真言”,朱元璋在巩固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根据地;爱惜民力,重视农耕,蓄积军粮。同时,他抱定宗旨:条件不成熟,绝不强出头,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他还通过礼请、威逼等软硬兼施的手段,罗致了儒士宋濂以及浙东官僚地主出身的士大夫刘伯温、叶琛等人。
刘伯温(画像)
反元斗争,不仅是反对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斗争,也是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故而,就策略上说,朱元璋招纳士大夫,为己所用的做法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五、禁止掠杀,军纪严明。
在率军东征西杀的过程中,朱元璋既注重战果,也非常注意严肃军纪。
他经常戒饬部下:“毋焚掠,毋杀戮。”所以,朱元璋的军队所到之处,“民皆安堵”,“市井晏然”,受到民众的欢迎。
攻占广西太平城,士兵们正想大显身手,发点横财时,陡然发现大街小巷都贴满了榜文,上面写着:“敢有抢掠财物、杀害百姓者,杀无赦。”士兵们见了,只得乖乖地缩回捞财的双手。
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违反军纪后,朱元璋将其依法诛杀。当时,有人劝告朱元璋,胡大海正率军攻打绍兴,应宽恕胡三舍,以安胡将军之心。
胡大海(剧照)
朱元璋听了,当即反驳说:“宁可胡大海因此反了,也不能坏了军纪号令。”
当然,朱元璋并不是一个不体恤将士的领导者。每次作战结束后,他都能及时抚恤殉难、受伤的将士及其家属,奖励荣立军功者。
“师出以律”的军队,自然就为民众拥护。得到民众支持的军队,往往战无不胜。
随着上述睿智之举的实施,朱元璋逐渐变得兵强马壮,威震天下。
1360年,在众谋士、将帅的参赞下,朱元璋决定,先剪除陈友谅,再消灭张士诚,一统江南。然后,挥师北伐,覆亡元朝。
1363年,鄱阳湖之战,剿灭陈友谅,平定赣、鄂、湘等地,随之移师张士诚。1367年,朱元璋攻占平江(苏州),擒获张士诚。不久,浙东的方国珍不战而降。至此,江南主要战事结束。
鄱阳湖之战中的朱元璋(剧照)
接着,朱元璋以徐达为主帅,选派精锐之师,于1367年十月,全力攻打北方的元末残余军事力量。1368年七月,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仓皇逃往塞外,元朝灭亡。
这样,早在1368年正月登基称帝于应天府(南京)的朱元璋,建立了华夏一统的大明王朝。
主要参考文献:《明史》、《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