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说百家
编辑|
史说百家
前言
1976年,毛主席的病情已经越加严重,所有人都忧心忡忡,许多中央领导纷纷前来看望毛主席。
但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无法清晰地说完一整句话,经常会用一些手势来传递自己的意思。
毛主席看到叶帅来了,眼睛里又重新焕发了光芒,他轻抬起手,向叶帅招了招手。
叶帅走到病床前拉起了毛主席的手,毛主席在叶帅手背点了几下,叶帅看懂毛主席的意思后泣不成声。
究竟毛主席对叶帅交代了什么?叶帅和毛主席又是怎样建立的革命友谊?
“大事不糊涂”
这是毛主席在召见叶帅时,对叶帅的一句评价,毛主席将叶帅比喻成吕端,吕端是宋朝时期的一位宰相,深受宋太宗的青睐,宋太宗曾发出过感慨,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任用吕端。
北宋初期,朝堂上的大臣有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当朝的副宰相吕端是位“糊涂”宰相,偏偏这位宰相对这种风言风语毫不在意,依旧做着自己的“糊涂”事。
有次上朝,吕端从满朝的官员身边路过,这时有位官员看到吕端后很是不屑,对着吕端出言不逊,称不明白吕端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受到宋太宗的青睐。
吕端的随从听见,就要上去责问这位官员,被吕端给制止,这更加重了朝廷内官员对吕端的轻视,但事后吕端曾跟随从解释过:如果随从上去问责,自己就知道了对方是谁,以后遇到和这位官员有关的工作,自己难免会处理的不公平。
这也能看出,吕端并不是真的“糊涂”,正相反的是,吕端是拥有大智慧的人,他只是不在意身边的小事,但一旦遇到大事,吕端从来没有糊涂过,他的果决让他成为最可靠的人。
宋太宗眼看着自己的身体不好,就将赵恒立为储君,让吕端帮助赵恒,本以为事情会顺顺利利,但随着宋太宗身体越来越差,朝中一些别有用的大臣,开始反对赵恒,想要立另一位皇子。
为此,这些大臣趁着宋太宗病重,对朝廷失去了以往的掌控,就不断的在宋太宗面前说赵恒的坏话,还想趁着宋太宗刚刚驾崩期间,利用自己等人的权势,逼迫皇后改立另一位太子。
吕端看出了这些大臣的阴谋,果断将反对赵恒即位的大臣软禁在家中,之后只身面见皇后劝说道:宋太宗虽然驾崩,但之前曾立赵恒为太子,又怎么能够违抗先帝的命令!
在吕端的力挽狂澜下,成功的化解了这次争权的危机,赵恒也按照宋太宗的遗嘱,成功的坐上了皇座,而那些密谋想要另立太子的奸臣,也在吕端和赵恒的联手下,全部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毛主席这是在用吕端夸奖叶帅,说叶帅就像吕端一样,每逢大事的时候,总是能很果断的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毛主席十分信任叶帅,在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叶帅。
临终遗嘱
早在1970年开始,毛主席的身体就出现了异常,刚开始毛主席经常性的会感冒、发烧,经过医院的认真治疗,这种情况得到了好转,然而第二年,毛主席的病情突然加重,毛主席不得不减少工作时间。
到了75年,毛主席病情已经严重到需要人搀扶才能走路,为了不让其余领导担心,毛主席住在了大会堂,只为了能够在开会时提前等在那里,不让参会人员看到自己被人搀扶的样子,徒增大家的担心。
76年,毛主席的行动已经严重不便,在周总理去世时,毛主席看着电视上的画面,十分的悲痛,但自己的身体已经无法亲自参加周总理的葬礼。
同年五月份的时候,毛主席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症状,虽然经过及时的救治,毛主席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这次病症的发作,还是让毛主席的身体雪上加霜,毛主席的进食成了问题,只能通过吃流食来维持身体需要的营养。
从七月份开始,毛主席陷入到长时间的昏迷中,接到医院病危的通知,中央的领导们火速赶到毛主席的病房,站立在毛主席的病床前,等待毛主席最后的指示。
看到大家过来,毛主席微微睁开眼睛,轻微的向众人摆了摆手,打了声招呼,中央领导们看到病床上的毛主席,纷纷忍不住落下了泪,挨个上前跟毛主席汇报工作。
等到叶帅走到毛主席病床前时,毛主席眼神突然焕发了光彩,向叶帅再次招了招手,但或许是灯光昏暗,又或许是叶帅被泪水模糊的双眼并没有看到毛主席的手势,在汇报完工作后就退出了病房。
过了一会,毛主席恢复了些精神,他示意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收到指示,急忙跑出病房喊叶帅回来,叶帅听到主席找自己,急忙又折返来到毛主席病床前,叶帅拉起了毛主席的手,静待毛主席的指示。
毛主席尝试了几次,最终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出口,只是用手指在叶帅的手背上点了几下,随即再次陷入到昏迷之中,叶帅不忍打扰毛主席休息,就离开了病房。
这不是毛主席第一次用手势来表达意思,在毛主席病重的最后几个月,毛主席已经没有力气清晰地表达,只能靠一些手势,向外界传达自己的意思。
李敏来看望毛主席时,毛主席向李敏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只是在要分别的时候,或许聊了太久,毛主席已经没有力气再开口说话,只能在李敏手上画圆,但当时李敏并没有明白毛主席的意思。
直到后来,李敏得知自己的母亲小名叫桂圆,才恍然大悟,毛主席这是在牵挂自己的母亲,但由于当时自己没读懂其中的含义,最终也没有向毛主席汇报自己母亲的情况,这成了李敏心中的遗憾。
还有一次,毛主席从昏迷中醒来,看到周围的工作人员,想要说些什么,但工作人员都没有听清楚,有工作人员急忙拿来了纸和笔,毛主席努力了许久,只在纸上留下了三条线,并在床板上敲三下。
病房中的工作人员都不解其意,还是张玉凤照顾毛主席时间长,深知毛主席的心意,对大家说毛主席是在问三木武夫,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急忙去拿关于三木武夫的资料。
但这次毛主席在叶帅手上画的手势,就连张玉凤也没有明白,走出了病房,叶帅陷入沉思,不断地琢磨毛主席的意思,但怎么想也没想明白,还是后来再一次偶然间,才明白了毛主席的嘱托,顿时流下了眼泪。
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
我国成立之后,开国的将领有许多,然而能称的上是元帅的只有十个,叶帅无疑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毛主席曾多次公开表示,叶帅就像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付出了很多。
毛主席总是把叶帅比喻成吕端、诸葛亮,他夸奖叶帅有大将之风,战争年代,叶帅就曾多次在党为难时刻挺身而出,解放之后,叶帅更是身居要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70年代,中央的几位重要领导人,身体先后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减少了工作时间,这就需要一位有能力,对党忠诚的人来处理这些工作日常,叶帅无疑是一众领导人最看好的一位。
叶帅面对党交给自己的考验,总是能完美的交出答卷,这也让毛主席能放心的将中央的事务,委托给叶帅处理,随着毛主席病情越来越严重,毛主席将大部分的工作日常,都交给了叶帅。
事实证明,毛主席并没有看错人,叶帅不仅在工作中,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在人格方面,叶帅更是展示出自己博大的胸襟,特别是73年,邓公回到了北京。
叶帅很认可邓公的工作能力,主动让贤,他多次向毛主席提议,恢复邓公的工作,并让邓公主持军委的事务,毛主席对叶帅的做法连连夸奖,称赞叶帅在大事上总是不含糊,敢于果断做出判断。
当时的周总理身体同样出现问题,他认同叶帅的想法,也向毛主席提议,毛主席认可了他们的想法,并在大会上表示:自己和叶都希望,邓小平同志能够进入军委,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
就这样,在周总理、毛主席都因身体的原因,不得不花更长的时间休养时,邓公、叶帅二人一个负责中央日常,一个负责军委日常,一文一武将国家治理的安安稳稳,让我国顺利的度过了那段岁月。
毛主席逝世以后,叶帅参与到毛主席的治丧工作中,偶然间叶帅又想起了毛主席临终的委托,想到如今的政治局势,叶帅突然明白了,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担心着国家的未来,将国家的未来托付到了自己的手中,叶帅正是想明白这些,才会一时悲从中起。
叶帅谨记毛主席的嘱托,亲自坐镇中南海,在我国多次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叶帅依旧果断抉择,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最后的光和热,并在77年,确定了以邓公为代表的的第二代领导核心。
80年代,已经83岁的叶帅依旧奋斗在我国的最前线,他亲自到经济特区视察,对当地的情况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反馈到中央,最终这些经济特区迎来了高速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86年,叶帅的身体也来到了终点,这位老人最终在北京逝世,这位临危受命,在危难中拯救我国与水火的老人,慢慢合上了眼睛,但叶帅传奇的一生,毋庸置疑的会被后人永远铭记。
传奇人生的开始
1897年,这位传奇的元帅,在一个商人家庭出生了,还算殷实的家境,让叶剑英从小就能得到优秀的教育,这才有了后来的“诗词”元帅,叶剑英的文采很好,曾写下过不少优秀的诗篇。
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叶剑英从小就有一颗报国之心,他完成学业之后,因为认同孙中山革命的理念,便来到孙中山麾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孙中山很看好这位小伙子,对叶剑英委以重任。
当时陈炯明背叛了革命,突然袭击孙中山的住所,叶剑英带领自己的部队和叛军展开了英勇的对决,并一路护送孙中山先生,直到他脱险,这次的经历让孙中山大为感动,这次的行动意义非凡,这是国民革命的一次重大危机,被叶剑英所拯救。
之后的叶剑英加入到讨伐陈的队伍中,并接连传出大捷的消息,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年轻将领。次年,叶剑英被派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并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名老师,教导学员武器方面的课程。
叶剑英在学校中的威望很高,许多学员都喜欢听他的课程,叶剑英不仅在学校中,收获了一大批粉丝,还认识了当时也在学校任职教学的周恩来,两个人理念很合,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在周恩来的推荐下,叶剑英顺利加入共产党。
1938年,面对日本军队的步步紧逼,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我党的朱德总司令,总结了几次战败的原因,提出了将战争模式改变为敌后游击的方式,并建立游击干部培训班,教导军队干部游击战的技巧与心得。
由于战争形势不容乐观,蒋同意了这一提议,我党立刻开始筹备,派出了叶剑英为代表,以及30名工作人员辅助教学,叶剑英收到命令后,即刻赶往南岳,准备培训班的事宜。
南岳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但叶剑英来到此地后,根本来不及欣赏优美的风景,马上就投身到教学事宜中,因为没有教学用的资料,叶剑英就喊上各位教员,就在教室中现编。
当时虽然国共就合作事宜达成共识,但有人担心毫无保留的讲解,会对我党部队有不好的影响,但叶剑英以大局观出发,果断决定,一定要将每节课都讲得透彻,眼下的大敌是外族的入侵。
在讲课过程中,叶剑英从来不会只讲死板的理论,而是结合着以往成功的案例,将游击的战术讲的深入浅出,很容易理解,课堂氛围也不严肃,许多国民军官慕名而来,叶剑英从不藏私,而是尽量让每位学员都能学懂。
来的学员太多,叶剑英就将课堂搬到操场,众学员并没有嫌弃环境的简陋,纷纷听的津津有味,甚至叶剑英一堂课结束,许多学员都要求他再讲一会儿,再讲一节课。
在叶剑英的辛苦教学加实战演练下,共培养出了3000余名游击队的中坚力量,这些力量为抗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叶剑英在大局上的果断判断,在我国取得抗日胜利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尾声
毛主席在最后的时刻,心中想的依旧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他将这些托付给了叶帅,对叶帅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
但叶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使我国平稳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并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细数叶帅的生平,他曾多次在党和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成为令人感到安心的定海神针。
我国人民如今已经彻底站了起来,我们的国家再也不会任人践踏,这都要归功于这些前辈的努力。
向革命老前辈致敬!向战争年代不惧牺牲的战士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