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拔人才的道理亘古不变,而贯穿历史的科举制,无疑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较为钟爱的重要方式。
所谓“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
”,如果能靠考试达到阶层的攀升,那对个人以及家族来说,就是“历史性”的突破。正因为科举制能让人完成“鲤鱼跃龙门”的蜕变,所以对绝大多数平民来讲,非常具有诱惑力。
由于竞争激烈,加上选拔条件严苛,所以某些人必然会想方设法去作弊。科举作弊,各个朝代都有发生,在宋朝,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教育公平,朝廷不惜代价,致力于将一切作弊扼杀在摇篮中。
始于隋朝终于清末的科举制,恰好在宋朝时完成了多项重要的“添砖加瓦”改革举措
。那么,宋朝科举都有哪些流程?又是如何防范作弊的呢?
一、宋朝科举考试的历史演变
如果说科举制是一座摩天大楼,那么隋文帝杨坚便是为这座大楼打下地基的首位君主。从其创立,经历唐朝科举的奠基阶段,再到宋朝科举的革新完善,再到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总共存续了1300余年。
而宋朝科举制度的相关革新,也是一个稳步向前的进步转折点。如此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革新,与宋朝统治者对科举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赵匡胤在吸取了唐朝末期藩镇之乱和五代十国交错期间“武人专权”的教训之后,为了防止下属的蓄意效仿,
自赵匡胤开始,宋朝国君都延续了“崇文抑武”的基本政策
。而在“崇文”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提高科举的地位。
与前唐相比,
宋朝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足足增加了好几倍
。唐朝时期,对于录取进士这一块限制为30人。
国初取进士,循唐故事,每岁多不过三十人。太宗即位,有意于修文。特取一百九人,自唐以来,未之有也。
进士录取增扩了三倍多,达到了109人,各科的总录取人数,也从前榜的65人扩招至500人的庞大阵仗。由此可见,宋朝科举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
二、宋朝科举防作弊的“妙招”
在没有高科技产品的古代,
考生作弊无外乎三种形式:夹带小抄、找枪手或贿赂考官
。
《花当阁丛谈》载:所谓活切头者,以甲卷之面移作乙卷,移花接木是也。
针对不同的作弊手段,宋朝对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进行了多项细致的调整。
1.殿试称制的确立,革除舞弊之举
进士能否及第,决定权牢牢把握在主持科举的考官(知举官)手中,为了感恩对方将自己录取,
新进的进士通常会将考官奉为自己的宗师,彼此之间,会默契地形成一种只可意会的私人裙带关系,久而久之,会形成帝王十分顾忌的结党行为
,宋朝皇帝自然不会对此视而不见。
962年,宋太祖下令禁止新科进士称其考官为“座主”、“宗师”。没过多久,又增发了补充条款:新科进士必须经由皇帝亲自召对,面试合格之后才可以正式发榜天下。在此规定颁布十年之后,宋太祖于某次殿试(皇帝亲自面试考生)时发现了几个虚有其表的“漏网之鱼”,最终查出当年的主考官李昉存在选人不公的情况。
“昔者科名皆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
在这种局面之下,宋太祖重新举办了殿试,自此以后,殿试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科举制度的大门,科举选人和最终的任用权力,也由此被皇帝掌控。
天子取代了所谓的“宗师”,衍生出了“天子门生”一词
。
同时,宋朝相继禁止公荐和纳公卷的行为。
所谓“公荐”,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位内部推选
。只要你在朝中拥有一定的人脉,自己的仕途就能得到极大的助力。而所谓的“公卷”,则是唐代科举考试之中的流程之一。当时的考生在正式参加笔试之前,都要先把自己平时的诗文作品择优呈给主考官,以求得到相应的推荐。
这两种推荐渠道,会让许多暗藏心机的考生钻空子,借此途径大行舞弊。
“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
由此可见宋朝打击科考舞弊的决心。而公荐和公卷,分别在建隆四年和庆历元年时被下旨革除。
2.实行“别试”,加强资格审查
在宋朝科举的报名阶段,为了防止重名冒用及替考事件的发生,所有考生都必须提供详细的家庭状况(上至三代)及个人生年信息。不仅如此,每位考生还必须邀请一位“保人”进行保荐,
凡是在资格审查过程中被查处的考生,其保人会被连坐,以正考试风纪
。
而
宋朝实行的别试,其实是一种亲属回避制度
。在资格审查中,如若发现参考的考生与当年的考官们有血缘或姻亲关系,就需要立即隔离至特定的考场参考。
一开始,别试只是在省试之时推行,宋仁宗时期,别试则扩大到地方,除殿试外,各级别的考试遴选,都必须严格遵守别试制度。别试的贯彻实行,极大程度上为教育的公平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3.颁布锁院制度
在规范考场与考官方面,宋朝科举中的“锁院制度”也极为出名。最初,宋代科举考试的监考阵容只有主考官一人。无论是对考场纪律的维护,还是收录试卷等相关流程,都保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长久下去,利欲熏心和拉帮结派等心思的泛滥,必将使得考试的公平性“掺杂水分”。
为了使考场清明和考试流程更加明晰,宋朝于淳化三年正式任命主考官和其他知贡举官等数十人奔赴贡院,共同监考,在进入贡院后,也与外界完全隔绝。
考试期间,考官们一律不许回家探亲,也严禁打开贡院之门传递消息
。直至考试结束,贡院院门才能得以重新开启。负责看管的守卫,也都是提前甄选的巡护京城的得力将士。
如果
考试期间发生了特殊情况,锁院的时间也会相应地延长
。贡院之门的关闭和开启,都要听命于皇命,有违者严惩不贷。
4.开启“试卷密封线”时代——糊名制度
在宋朝之前,科举考试在判卷阶段,都是依照考生信息来核定判卷的,这种公开化判卷,无疑会滋长徇私舞弊之风。
淳化三年,太宗要求考生在答卷之后,负责人必须将考生的姓名等相关信息,用文字条封录起来。而
唯一的判卷依据,就是试卷内容的优劣程度
。此举无疑可以有效的杜绝关系户的舞弊现象。但仍有人绞尽脑汁的想利用笔迹、暗号来传递信息,所以在后来,
宋真宗正式创立了“朱卷”的誊录制度,所有试卷用朱笔誊抄后,再进行阅卷
。
三、宋朝科举知人善用,到底有何影响?
1.防作弊手段升级为完善科举制打下坚实基础
从考试相关人员的管理再到阅卷环节的调整,宋朝所设立的防作弊机制,可谓是对不法之人形成了天罗地网式的包围。通过不断地去除糟粕与大胆创新,宋朝科举的考试内容与各项规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完善,逐渐确立了在科举制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2.宋朝科举加强了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宋朝科举的大力推行与完善,激发了民众之间读书风气的盛行。其次,巩固了宋人“崇文抑武”的重要思想,也更好地推动了甄选人才的进程,促进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和谐发展。
结语
宋朝科举制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一方面使得科举制的整体改革循序渐进式发展,另一方面则充分调动了普通人参与良性竞争的积极性。
宋朝科举的花式防作弊手段,更是为广大寒门学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其中,诸多革新都为明清所承袭,深刻影响了后续科举选拔人才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