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历经朝代更替,出现了一系列各年龄段的帝王。其中,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秦始皇,成为历史上最为熠熠生辉的人物。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他实施了文字统一,平定了内乱。在秦王朝的疆域内,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说的是什么语言,都能轻松交流。这一伟大的文字统一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货币的一元化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道路的统一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而秦始皇最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是为中国取名为“中华”。小时候,我们就被教育称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后代。但当清朝灭亡,中华国民政府成立后,我们的新中国将中华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中华”这两个字到底代表着怎样的意义呢? “中华”中的“中”字,指的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占有的中央地位,同时指向中原、中土等地。因为在当时人们眼中,他们所在的地方就是整个天下,不再有其他国家。那个时候,西方国家尚未崛起,周边民族也相对安定,人们逐渐形成了只关注自己的世界观。 而“华”字,则指的是华夏民族,也涵盖了周朝时期的领土范围。这其实是为了在权力上进行区分而由西周时期的君王创造的词语。最初称之为夏,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演变成了华夏。随着社会的进步,华和夏已经分割不开,可以一同使用,也可以单独分开。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的区域逐渐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不断的磨合,促使了我们庞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直到1902年,梁启超老先生首次提出“中华民族”这四个字,这使我们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得以增进,打破了历史上存在的一些藩篱。如今,我们56个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好,这无疑是所有国人所欢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