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隆河之战是1867年2月,东路捻军在湖北省京山县境内的永隆河(又名尹隆河)与清朝湘淮联军展开的一场关键决战。在这场战役中,捻军先胜后败,十分可惜。而这场战役也最终决定了捻军失败覆亡的命运。同时,这场战役也是淮军取代湘军在清朝的军事舞台上唱主角的开始,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
(一)
1864年7月天京失陷之后,太平军的一部分余部在赖文光、范汝增等人的率领下在鄂豫皖交界处与张宗禹、任化邦等人统领的捻军会合在一起,决定今后并肩作战,恢复天国。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新捻军成立后,赖文光、张宗禹等人根据形势采取了将步兵改为骑兵,彻底放弃根据地,全面流动作战的战略。这一战略有它的优点和长处,但是也潜伏着巨大的隐患。
赖、张等人靠着这一战略,首先与清朝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骑兵展开了较量。1865年5月,捻军在山东曹州高楼寨设伏,一举全歼僧格林沁全军七千人,僧格林沁被击毙。
高楼寨大捷后,清廷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倚仗湘军、淮军来对付捻军。曾国藩首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专门负责剿灭捻军。
曾国藩从自己熟悉的长江流域来到了黄淮一带作战,他那套“结硬寨、打呆仗”老办法在这里不灵验了。由于捻军来去如风,而且完全没有根据地,所以曾国藩无处可结硬寨,想打呆仗也打不成。
曾国藩设计了四面包围的方略,打算将捻军包围在豫皖交界处一举全歼。然而,捻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清军的防线,杀入湖北境内。曾国藩的围剿计划宣告破产,同时,他的高血压症又持续发作,令其痛苦不堪。所以,他只好下台回家养病。剿灭捻军的任务落在了年富力强的李鸿章身上。
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两路活动。东路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范汝增等人指挥,在湖北一边活动。西路捻军由张宗禹指挥,进入陕西,打算联合反清的回民军作战。
捻军分兵的初衷是为了相互呼应,更好地调动清军、寻觅战机。但是,在通讯手段非常原始的条件下,东西两路捻军根本就没法很好地配合。结果,分兵反而造成了捻军实力的削弱。这是捻军战略决策的一个败笔。
东路捻军在赖文光等人的指挥下,在湖北北部一带活动。李鸿章为此调集重兵,分头进攻,试图将捻军在此消灭。捻军则还是老办法,神出鬼没地到处游走,瞅冷子转过身狠咬一口。
而赖文光等人的真实意图是打算越过汉水,进入到四川一带。李鸿章也看出了捻军的这个动向,于是,他派兵在汉水附近严密设防,防止捻军渡河,同时,派出精锐人马紧追不舍,想利用湘淮军洋枪洋炮众多的优势,在野战中歼灭捻军。
于是,双方在汉水的东岸,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生死较量。
(二)
1867年1月,李鸿章集结了大约7万人的湘淮军部队,四面包围,打算将东捻军一举全歼。他一边派出重兵防守汉水的各个渡口,一边派出精锐尾随追击,寻觅战机。
然而,在捻军高度机动灵活的战术下,清军连吃败仗,损失惨重。
1月份,湘军将领郭松林率领两千多人被捻军引诱到了安陆县罗家集附近的预设伏击圈里。捻军伏兵四起,郭松林部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郭松林的弟弟郭芳珍被打死,他自己的脚也被打伤了。幸亏手下有几个得力的亲信,拼死拼活地终于把他给营救了出来。李鸿章的围剿计划可谓是兜头挨了一记闷棍。
刚过了半个月,李鸿章的亲信将领张树珊在杨家河再次被捻军引进了包围圈。张树珊率领的一千多淮军被捻军重重包围,全军覆没,张树珊自己也丢失了性命。
张树珊和他的哥哥张树声都是李鸿章的嫡系亲信,是李鸿章最信任、最看重的将领之一。现在,他被捻军击毙,这让李鸿章十分地伤心。同时,也坚定了李鸿章向捻军报复的决心。
连吃两次败仗之后,李鸿章继续坚持自己的围剿计划不动摇,说什么也不肯让捻军渡过汉水。
在这种情况下,赖文光指挥的东捻军在湖北京山县附近的永隆河镇停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似乎是想长期驻守。
当然,对于捻军来说,死守某个地方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对于清军来说,这就算是难得的战机了。李鸿章立即命令自己最亲信的将领之一,未来的台湾巡抚刘铭传指挥一万多名精锐淮军赶往京山县;同时又命令驻扎在襄阳的湘军将领鲍超率领他的霆军立即南下,两路夹击,要将捻军歼灭在钟祥、京山一带。
刘铭传的部队在淮军中武器装备是最先进的,他们已经普遍装备了法国的米尼步枪,也就是线膛枪。在火炮方面也基本上都是进口的野战炮。军中还有不少外国教官在言传身教。
而鲍超则是湘军最有名的虎将。他与湘军另一名将多隆阿被人合称“多龙鲍虎”,战功赫赫。太平天国的陈玉成、李秀成等名将都多次败在了鲍超的手下。鲍超字春霆,他带领部队被称为“霆军”,而霆军一向都是让太平军各部谈虎色变的一支劲旅。不过霆军的武器装备比起刘铭传的铭军就要差一截。霆军装备的火炮大多是老式的劈山炮,火枪中也有很多是土造的抬枪、鸟枪。
1867年2月,刘铭传的部队进驻汉水岸边的下洋,鲍超的部队则赶到了臼口。两军相距大约六十里路,而捻军的主力部队就在他们东边不远的永隆镇。
刘铭传派人去与鲍超联络,双方约定:2月19日辰时(上午七点到九点),两军协同发起对永隆镇的进攻。
(三)
单单从这个“辰时进攻”我们就可以看出清军在作战时粗枝大叶的潦草作风。
中国传统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如果刘铭传和鲍超一个在七点钟开始进攻,另一个在九点开打,那么他们两个谁也不能算是违反了约定。不过,他们实际上的行动时间却差了两个小时。即便是在没有机械化的时代,两支军队也可以算是失去配合了。
实际上当时西洋钟表早已大量进入中国,但是清军的将领们竟然没有想到给指挥官们每个人配一块怀表,同时在战前大家对一对表,定好时间。
然而,更要命的是:刘铭传就连这个“辰时”的约定都没有能够遵守,他竟然在卯时就发起进攻了。
刘铭传
据当时一个名叫程郢秋的文人记载:在2月19日一大早,忽然有一小队骑兵来到了刘铭传的军营附近,射来了一支响箭。响箭上绑着一封书信,是赖文光写给刘铭传的。
赖文光在信中嘲笑刘铭传要靠着鲍超才敢和捻军交手,并且说你要是有种咱俩就单挑,老子在永隆河等着你。
如此明显露骨的激将法,刘铭传竟然中计。他立即下令全军出动,向着永隆河前进,与捻军会战。
当然,你要说刘铭传看不出这是激将法,那也太小看他了。我们只能说刘铭传实在是太过于自信了。他觉得自己的部队有这么多洋枪洋炮,环顾域内,绝无敌手,所以刘铭传有充分的自信,用不着鲍超帮忙,他自己就能把捻军给料理了。
于是,铭军在卯时全体出动,向着永隆河进发。
刘铭传当时带了20个营的部队,到达永隆河附近时,他自己亲率十五个营的骑兵步兵渡河进攻,而留下了五个营负责看守辎重,没有过河。
这样一来,铭军实际上分成了三部分:骑兵在前,步兵随后,辎重则留在了河对岸。
铭军的骑兵一过河,就遇到了捻军的部队,不过,捻军的部队似乎是胆小如鼠,一看见铭军过来,掉头就跑。
这明显是在诱敌深入,想把清军带到捻军预设的伏击圈。从当初打僧格林沁,到最近歼灭郭松林、张树珊,捻军一直都是在用这一招,然而刘铭传却偏偏不长记性,带着自己的人马紧追不舍。
追了没多久,忽然后面传来了消息:捻军的大队骑兵已经渡过永隆河,向着铭军后队的辎重冲去。
刘铭传这时才意识到有些不对劲,于是命令停止追击,全军回撤去保卫辎重。然而,这时候已经晚了,捻军的全部主力已经发起了总攻。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捻军的人马,他们从四面八方向着刘铭传的部队包围了上来。
这其中,由鲁王任化邦统率的骑兵最为凶悍。任化邦又名任柱,作战异常勇猛,李鸿章就曾经惊叹:“
任柱称雄十年,用骑万匹,东三省及蒙古马队俱为战尽。实为当代第一等骑将好汉!
”曾国藩也说:“
任化邦骁勇善战,
项羽
之俦,人中怪杰也!
”
不过,任化邦绝非一勇之夫,他也是非常有头脑的,他实际上无师自通地发明了新的骑兵战术。
当时捻军也缴获了很多洋枪,任化邦和捻军弟兄们就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武器。很多骑兵都配备了西洋短枪,他们一手执西洋左轮手枪,一手提着砍刀,远者枪射,近者刀砍,勇不可当。而淮军的洋枪虽多,但是他们的战术呆板单调,洋人教官没教给他们如何让骑兵使用洋枪,所以淮军就不会用。
任化邦带领着手下的骑兵横冲直撞,首先打垮了铭军的骑兵部队,接着又配合赖文光向着刘铭传所在的中路步兵猛烈冲击。拥有大量洋枪的铭军如果真的是能够像欧洲军队那样排成整齐的阵型,集中发挥火力优势,那么阻止住捻军的进攻还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淮军学艺不精,只是向西洋教官们学会了如何放枪放炮就浅尝辄止了。对于更应该学习的作战队形,乃至步炮协同这类先进的战术却弃之如敝履。这正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未能真正理解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内涵的体现。他们自以为身经百战,对于各种战术都了如指掌,根本用不着向洋人学。只需要学会操纵枪炮,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然而,他们不知道现代化的武器需要现代化的战术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老一套的战术配上先进的武器只会有劲使不出来。淮军这一次正是吃了这方面的大亏。当然,这还算不了什么,三十年后的甲午战争,那才是让淮军真正尝到了什么是现代化战争的滋味。
由于淮军阵型散乱,所以在任化邦骑兵的凶猛冲击下,很快就全面崩溃。总兵唐殿魁及以下章茂、金明亮、成保等将领均战死。就连毕奈尔少校在内的多名西洋教官都跟着赔上了性命。
捻军四面合围上来,刘铭传见无路可逃,只能是和身边的百余名亲信下马,“俱脱冠服坐地待死”。
眼看着捻军又要取得一场大捷之时,鲍超率领着他的霆军,就像滑铁卢战役中的布吕歇尔元帅一样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赶来了。
(四)
在永隆河战役之前,捻军将领讨论作战计划时,遵王赖文光曾经提出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阻击鲍超,但是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赞同。魏王李蕴泰等人都坚持认为:应该先集中兵力消灭刘铭传,然后再腾出手来对付鲍超。
赖文光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捻军吃了大亏。
当发现鲍超率军赶来时,赖文光只能激励将士们鼓起余勇,再接再励。他号召大家说:“
今日斩刘捉鲍,长驱西上,一入四川,据巴蜀之利;一上紫荆关,合张宗禹攻陕南,洪大王事不足为也。
”
于是,捻军将士又转过身全力向着鲍超的霆军冲去。
鲍超和他的霆军
然而,鲍超的霆军毕竟是一支生力军,而捻军已经血战多时,同时,鲍超也不愧是湘军的头号名将,他带的队伍战斗力确实凶悍。而刘铭传的铭军残部也像垂死挣扎的野兽一般拼命地反噬。
在这样的情况下,捻军反而坚持不住了。两军激战到黄昏时分,捻军被迫后撤逃走。清军紧追不舍,捻军伤亡惨重,大批随军的老弱妇孺都被清军俘获,再加上在战斗伤亡的将士,损失合计一万八千人有余,可谓是元气大伤。
到了入夜时分,捻军终于趁着夜色逃走,惊心动魄的永隆河之战结束。
永隆河之战的失利使得捻军没有根据地的巨大劣势暴露了出来。由于没有根据地,所以捻军输不起,一旦遭受损失,兵员、马匹以及物资都无从补充,战斗力会陡然下降。因此,东捻军只能放弃了入川或者入陕的计划,改为向河南方向逃走,以求跳出清军的包围圈。最终,在1868年,东捻军被李鸿章指挥的清军压缩在了胶东半岛的狭窄地域,在寿光之战中全军覆没。
从清军方面来讲,永隆河之战变成了湘军谢幕、淮军登台的标志性事件。
虽然这一战实际上是刘铭传没有遵守约定,提前出击才造成了被动局面。鲍超应该是有功的。但是,刘铭传在上报情况的时候,却把“约定辰时出兵”改成了含糊的“约定黎明出兵”。这样一来,反而就变成了鲍超没有及时赶到战场,才导致刘铭传失利。
李鸿章自然是偏袒自己的部下,于是他向朝廷弹劾了鲍超。鲍超偏偏又是一个有“前科”的人,给朝廷的印象非常不好。原来,1865年,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新疆,朝廷下旨让鲍超带兵去新疆平乱。但是,鲍超的部下不愿意去新疆那么远的地方吃苦,所以竟然在武昌的金口发生了哗变,有八千霆军南下,居然去投奔了太平天国的余部康王汪海洋。
这件事让清廷对鲍超和他的霆军特别有看法,同时,就连曾国藩也对鲍超很不满:你身为一军之主,却连自己的部下都约束不住,这算怎么回事啊?
因此,当李鸿章弹劾鲍超的时候,曾国藩也没有帮鲍超说话。而清廷正好对湘军的存在感到忌惮,所以借坡下驴,申饬了鲍超。鲍超无力争辩,只好称病退职。清廷乘机将鲍超的霆军解散。
此后,清廷便有意扶植李鸿章的淮军,淮军从此取代湘军,成为了清朝的王牌正规军。
不过,从永隆河之战我们可以看出,淮军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如湘军。李鸿章搞洋务确实是一把好手,但是在带兵这方面他还比不上曾国藩。淮军只是武器装备比湘军好,但是官兵的素质比起湘军来就要差上一大截。这一点,在三十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在甲午战争中,武器装备精良的淮军多次出现不战而逃的溃败场面,而湘军虽然也是打不过日军,但是却总能血战到底。这就是两支部队在作风与素质上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