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伙有没有碰到过这么一件姓氏怪相,就是爷爷辈的姓“阎”
(阎锡山的阎)
,可到了孙子辈,就姓“闫”了......
我家隔壁就是这种情况:爷爷姓阎,结果轮到孙子上户口的时候,户口簿上就变成了这个“闫”,为此我还特意问过孩子的爸,你家到底是姓“阎”还是“闫”?
你猜他怎么回答:
“一回事,怕孩子难写,简化了而已!”
我晕......
那么,这“阎”与“闫”,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姓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阎”与“闫”的由来
据《唐书世系表》中记载:
周武王封泰伯曾孙仲神奕于阎乡,因为氏
据传,在商朝末年的时候,周王朝的奠基人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泰伯,二儿子虞仲,小儿子季历。
说由于小儿子季历有一个叫季昌
(就是后来大周王朝的创始人姬昌)
的孩子非常讨喜,因此深得爷爷公亶父的喜爱,甚至这公亶父在很多场合都毫不避讳的说,这孩子像我,将来必成大器.....
既然这公亶父都这么说了,那泰伯,虞仲还能怎么办呢,只能识趣的离开呗——
于是,不久后,这泰伯与虞仲就辗转逃亡到了吴地,建立了后来的勾吴。
后来这季昌还真就印证了爷爷的话,成了大器,与儿子姬发一道建立了大周王朝,成为了华夏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奠基者。
而为了感激大爷二爷当年的主动退让,姬发亦是对他们进行了丰厚的补偿,给了他很多们江南封地与金银珠宝。
其中有一块叫做阎乡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块封地。
为了感谢天子隆恩,很多封地的受益者便以封地为姓,而阎姓便就来自阎乡封地的受益者。
所以说,这阎姓,其实与远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殊途同宗。
再来看看“闫”姓——
《正字通》中记载:
姓也,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
据传,这“闫”姓,最早是在明朝的崇祯年间才“诞生”的,也就是说,“闫”姓最早其实是出现在明朝。
“阎”与“闫”之间到底有何联系?
还有一种说法:“阎”与“闫”实际上是一个字,乃是一体两面的二简字,比如鸡蛋的“蛋”,我们有时候会写成“旦”,还有停车吃饭的停,很多路边饭店经常会以左边单人旁,右边一个丁来表示。
再比如我的姓:戴,很多时候为了书写方便,通常都会将左下角的田与共变成“二”。
这些其实就是字体的简化写法,也叫二简字。
也就是说,这个“闫”其实就是“阎”的简化写法,也就是二简字,两个字体,一种说法。
总结:
那么,“阎”与“闫”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姓呢?
咱觉得不是,更像是一个祖宗分出来的不同支系......说到这,可能有人便表示不能理解了:你上面不是说闫是阎的二体字吗,两个字体,一种说法,怎么姓就不是一个姓呢?
答案是:作为姓,“阎”与“闫”就只能单开来了论了,这与单这个字,若单独作为姓,便只能念“shàn”是一个意思。
您看懂了吗?
谢谢观赏!
关注我,总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