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制自隋朝创立以来,一直是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毫无疑问,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无数知识分子因此受益。
明朝时期,科举制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此时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的弊端也显现。比如明清之际的不少思想家就认为,大明江山之所以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的方式。
晚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举行了最后一次进士科考试,此后科举制正式被废除。在科举制存在的1300多年中,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甲辰科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举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
由于状元答卷属于机密,如今大家几乎看不到状元答卷的真迹。令人十分意外的是,如今我们能看到科举制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答卷。无数人看了这份答卷后,大为感慨,认为如今高考状元的字迹根本无法与之相媲美,甚至连书法家、高考状元都为之汗颜。
古代科举制以“身、言、书、判”择人,“书”就是指书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字写得好给阅卷老师,而书法则是科举考试的“加分项”。刘春霖作为最后一名状元,有着“第一人中最后人”之称。
刘春霖在诗书画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小楷,时人称赞其小楷书法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的美誉。事实上,如今书法界依然有一种说法,“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
刘春霖书法一流,也中了状元,可他的仕途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考中状元后,奉命到日本东京政法法学留学,回国后先后担任资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高等学堂提调和保定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务。
清朝灭亡后,刘春霖一度担任北洋政府总统府内史一职,期间还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志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主祭,一时风光无限。然而,由于北洋军阀彼此间混战,致使社会动荡,老百姓生不如死,刘春霖无比愤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刘春霖在南京任职,后因身体疾病辞官回家,专注收藏事业。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极力邀请刘春霖去长春任职,遭到拒绝。日军占领北京后,出于报复,将刘春霖的收藏付之一炬。1944年,刘春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参考资料:《科举制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