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山禅寺肇创于晋代,兴起于北宋,鼎盛于明末万历至清乾隆年间。始于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东晋高僧支遁,由中原来到江南,游走到浙东四明山北部支溪口一带,恋景寓居,创建佛寺,礼佛讲经,与东晋的谢安、王羲之和许询等名人交往与品茶论道等,影响深远,故该居民点及周边民众,称该村为支溪岙,山亦名支山,溪亦称支溪,因为年代久远,原来佛寺已毁。因为支遁大师是开山祖,故称为支山院,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重置支山寺名。
万历年间无凝真禅师接承重任,开阔大殿,轩庑回旋,方丈有室,香积有厨,斋寝门堂无不备,金姿宝相无不新。
支遁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佛学体系,将儒家思想融入佛教,促进了三教交融,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即色宗的创始人,还是禅茶的祖源,咏茶诗的鼻祖,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佛学院”创始人之一。明清时期,支山禅寺曾与雪窦寺等齐名,清代知县题写“经传道德”匾额,诗人陆达履撰写了《重建支山寺记》。近年来,支山禅寺在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发展提升,被评为宁波市“生态寺院建设先进场所”,并不断发掘支遁文化宝藏,正筹建支遁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