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广州照相馆人像作品。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
晚清广州照相馆人像作品。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元代,因战争原因,人口一度有所减少,至明代中期,又增至近400万人。
晚清广州沙面西桥。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晚清广州珠江上的码头。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
晚清广州附近的大户人家住宅。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
晚清广州附近的大户人家客厅。“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
晚清广东省河源。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全省在册人口已达1448.7万。至鸦片战争前夕,更达2286.4万,跃居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晚清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的族长。河源市清属惠州。清宣统三年(1911年),连平改州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原惠州府永安县更名为紫金县。
晚清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民国年间,连平县先后隶属潮循道、东江行政区、行政公署第六区、行政公署第七区;下辖地区由民国七年(1918年)的惠化区(一区)、银梅区(二区)、长吉区(三区)、忠信区(四区)变更为民国十五年(1926年)起的:惠化(一区)、上坪(二区)、长吉(三区)、忠信(四区)、银梅(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