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皇帝吃饱却让其他人都饿倒
迪丽瓦拉
2025-07-22 13:02:57
0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其中,赞扬者将重点放在体量和感官层面,认为三宝太监的远航让明朝威严远播。反对者则将焦点置于经济账,觉得如此耗费巨大的工程并没有换来多少实际利益。

尽管看似严重对立,上述两种观点其实都完美成立,只不过类似盲人摸象般片面。唯有将所有信息融会贯通,才会意识到下西洋的确有让皇帝获益,代价则是需要更多人来为之买单。

祖制与民争利

明朝的海禁之恶 源自朱元璋的变态锁国心理

公元14世纪末,朱元璋为自己亲手建立的明朝订立多项祖制,其中就有声名狼藉的海禁政策。虽然初衷只是断绝浙东反抗势力的后勤供应,但在事态彻底平息后仍未有任何松动,甚至在继承人手里还要不断加码。其核心思想在于控制,而底层逻辑则是与民争利。

事实上,明朝之前的统治者早有两种海禁案例。其中,隋朝灭陈后的管制较为严格,强调对新占领区的全盘掌握,还闹出过遍及整个江南地区的大规模起义。虽然靠武力加以弹压,但政策本身也很快随短命政权一起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后来的元朝统治者,亦有出于商业利益寄出海禁,期望用朝廷出资参股的官营舰队取代民间船只。可惜只从1292年维持到1322年,就因为成本过高、得不偿失而宣告作罢。

明朝海禁具备前人类似政策的所有特点

相比之下,始于朱元璋的明朝海禁可谓集大成者。既要将有限的商业利润归为朝廷,又极端强调对属地居民的人身控制,故而收支失衡也在所不惜。除坚决取缔商船下海外,索性连寻常人家的渔船都列入违禁品。任何外邦需要互通有无,都必须走严格限定的朝贡规制,以便将攥在手里的收益实现最大化。

公元15世纪初,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基本延续太祖留下的大部分规章。原有海船被悉改为平头船,确保其在技术层面无法展开远距离航行。当时,明朝不仅需要定期出兵草原,还主动深陷越南战场。若再算上修建紫禁城、长城防线、大报恩寺和强化厂卫制度的花费,无疑对财政开源具有强烈诉求。这才重视起尚有利润空间的海运,派郑和率领的大型编队远赴海外各地。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航线图

后来的七次远航中,郑和依靠各邦收集来大量奇珍异兽,送回国内供皇亲国戚们欣赏把玩。但真正的核心货物确是胡椒和苏木。前者主要产自印度的马拉巴尔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从南方传入内地,而且一直是相当重要的高档调味品。后者基本来自南洋群岛,具有抗菌和抗凝血特性,还能制作成珍贵的红色染料。由于明朝禁止私人贸易,这些蒙元时代就逐步普及的硬通货开始更为紧俏,足以为皇帝私人把持的府库填充巨量财富。

根据明初史料记载,胡椒在苏门答腊市场的价格仅为每斤0.01两,而运回国后的价格会暴涨到每斤0.2两。前后足足20倍差价,基本可以覆盖掉郑和宝船队的出航开销。尽管240艘舰船+27000多人的组建费用更为昂贵,但基本是由朝廷的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担,而周期回本的利润却有相当部分属于帝王本人。这就形成一种“皇帝吃饱、其他人饿倒”的畸形逻辑,并且随时间推移波及到更大范围。

胡椒与苏木 是郑和船队带回来的主要商品

新规与体制争利

下西洋的巨大利润 很快就因为供过于求而衰竭

尽管郑和远航之初的收益相当可观,却架不住官营指令性运营模式拖累。随着大量胡椒。苏木涌入国内市场,零售价格也因供大于求而持续走低。短短两年时间,明朝的胡椒价格就已经跌至每斤0.1两,基本与最近的海外集散地持平。如此一来,下西洋的利润空间大幅缩水,仓库里的陈年旧货迅速溢出。

此时,明成祖朱棣居然推出“折俸新规”。简单来说,就是用卖不掉的硬通货抵扣官吏工资,希望靠体制的力量清理库存。顺便节约出日常开支,给花销甚多的中央财政减负。由于具体发放时的定价权在自己手中,所以能依旧按每斤0.2两标准充数。一来二去之下,因郑和下西洋造成的亏损得以平账,而更多资源被腾出来投入皇帝重视的领域。

郑和下西洋的利润 几乎全由皇帝个人独享

结果,本就工资偏低的官员们怨声载道,却苦于对合法性存疑的君主恐惧而不敢直接声张。毕竟,享受此待遇的群体主要是文官、小吏,并不涉及军事卫所和锦衣卫,自然不可能在抵制态度上保持高度统一。何况,作为人口最大基数的农民没有被直接冲击,根本不会与自己眼里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们产生共情。哪怕经济传导链条的末端难逃影响,终究是如温水煮青蛙般体感较轻。

公元1424年,朱棣在漫无目的草原之行中驾鹤西去,耗资巨大的下西洋航行被短暂叫停。然而,独享官营收益+变相减薪的诱惑太过巨大,让稍后掌握大权的明宣宗朱瞻基垂涎欲滴。于是,本已赋闲的郑和再度出山,率领宝船队到海外疯狂扫货。不久,明朝的折俸差价再创新高,达到史无前例的每斤1两水准。至此,原先的克扣彻底升级为掠夺,足以让满腹圣贤书的官吏们在心中骂娘。奈何庞大的厂卫体系无孔不入,才不敢在私人笔记或对话中悄悄透露。

明朝的折俸差价 在宣宗时期达到顶峰

到了1436年,由于朱瞻基病逝和刚刚继位的明英宗年幼,辅政大臣得以借皇帝之名停罢采买营造。明朝的下西洋贸易彻底落下帷幕,并且再也没有被后来者成功恢复。

同年,后来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出生。虽无经直接经历浩劫年代,却始终保有士大夫们的凄惨记忆。故而在成化年间担任车驾郎时,为防止明宪宗重走老路而故意藏匿下西洋档案,乃至如传闻谣传般偷偷焚毁。不少现代读者对其行径嗤之以鼻,却丝毫没考虑过当时人的恐惧根源。

因疑似焚毁郑和档案而遭抨击的刘大夏

恶政与规律争利

下西洋给皇帝带来的好处 远非奇珍异兽

事实上,郑和下西洋本身算不上问题核心,关键在于明朝皇帝所秉持的恶政意图。因为自汉武帝大搞盐铁专卖以来,历朝统治者总是惦记民营利润,无论丰厚还是微薄,都必须让自己分一杯羹。

这种思维不断升华,就演变成对全盘垄断的迷之渴望。起初似乎能达到富强国家梦想,本质无异于杀鸡取卵,必然引发代价高昂的反噬效应。

在运行白银流通前 明朝官员的俸禄一样以铜钱为主

诚然,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会有延时,经常需要看不见的手来予以限制。但垄断属性强化到一定程度,运行效率就不升反降,从而彻底被灵活度高的民营对手甩在身后。最终免不了休克瘫痪,只因与正常规律背离太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春... 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的盲史学家,据传为《春秋左氏传》和《国语》的作者。他与孔子同时代甚至更早,可能是...
《三国志8 Remake》制作... 《三国志8 Remake》即将在10月24日正式发售,登陆PS4、PS5、Switch、PC平台。不...
原创 苏... 现代快报讯(记者高达)在古城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将古建筑老宅列为控保建筑并进行保护修缮,是重要的一环...
才大志疏,原来你是这样的唐伯虎 有个成语叫“志大才疏”,讽刺那些志向很大、可惜才能不够的人。唐伯虎则刚好反过来,他是“才大志疏”,聪...
一诗一城一故事 多国博主在古都... “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表演《山河诗长安...
原创 诸...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演义最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那些英勇的将领、智勇双全的谋士们, 恍如活在...
原创 明... 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元朝末年,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元朝统治的腐败,也亲身经历了各级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
原创 溥... 当我们谈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那段屈辱而黑暗的历史马上在脑海中浮现,身在皇室中人,表面上看的是光鲜亮...
第七届马家窑文化节开幕 9月26日,第七届马家窑文化节在甘肃省临洮县开幕。今年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马家窑遗址考古...
原创 专... 导读: 《卧薪尝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则典故,也是古往今来比较励志的一则典故,指的是身处逆...
原创 项...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一生的英雄写照和他悲惨的命运给我们带来了...
原创 你... 说起日本的考古,那可以说是根本没胆子挖掘真正的遗迹,但是借考古之名造假敛财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
原创 泰... 泰国王室和欧洲王室不一样,泰国王室讲究血统,王妃的地位比公主低,而平民出身的王妃和贵族出身的王妃也不...
数字技术让千年甲骨获“新生” 采写:本报记者 孙 越 策划:赵英淑 滕继濮 2024年8月13日夜,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
孔子文化节·走笔丨当孔子“遇上... 本文转自【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尽管...
原创 三... 三国演义是明朝年间的小说,在历史上,三国演义都是非常有名的。时至今日,三国演义已经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
原创 廖... (说历史的女人——第1481期) 1911年,即清宣统三年,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 在这年的1...
原创 白... 三国鼎立,风云激荡。蜀汉与东吴曾有过同仇敌忾的赤壁之盟,也有过兵戎相见的夷陵之战。当蜀汉大厦将倾之际...
原创 他... 开国将领中,有一位名叫王平的上将,他是我军中一员猛将,战争年代一路厮杀过来,立功无数,建国后当了军委...
原创 雍... 众所周知,中国的父母,从古至今都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因为这种期许之心而衍生出了抓周的风俗,想在孩子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