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包容、和谐及团结才能真正促进各民族的独立和发展。
清王朝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清初为镇压主体汉民族曾进行血腥的屠杀,
清末终为其刻意制造的民族对立付出沉重代价,先后经历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两次“屠满”
。
记录这段历史,只为以史为鉴,对于“屠满”借用民初反清革命家章太炎的话:“所谓民族革命者,本欲复我主权,勿令他人攘夺耳;
非欲屠夷满族,使无孑遗,效昔日扬州十日之为也
。”(《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
即
所谓的民族革命者,他们的初衷是恢复我们的主权,不让外人来抢夺;并不是想要屠杀满族人,让他们一个不留,效仿过去扬州十日的暴行
。
01
因果报应
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两日汉阳、汉口相继被攻占,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陕西、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响应起义,宣布独立。
辛亥革命具有民族主义革命性质,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有着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民族主义极容易引发种族间的仇杀
,这在武昌起义后就有很明显的体现,针对旗人的屠戮在各地的起义中发生。
但这种屠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各地军政府就布告禁止残杀旗人。
这也是继太平天国运动后的第二次“屠满”,
相对于清初八旗军对汉人的血腥屠杀,可真谓“因果报应”。
此次“屠满”,旗人死亡人数已不可考,但旗人和满族遭受沉重且深远的打击
,幸存的满人因恐惧多隐姓埋名,改汉姓,移风换俗,融入到汉族社会中。
02
各地“屠满”
在各种历史记录中,包括革命派人士的回忆,旅华外国人的叙述等,对各地满人的屠戮都可谓惨烈,如武昌、广州、福州等地。
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公开宣称
“兴汉灭满”
,加上工程营在起事前公议的“禁令十条”中有
“勾结满人者斩”、“私藏旗人者斩”,武昌城的旗人遭捕杀。
四大满姓家族(扎、包、铁、布)均被杀害,八旗会馆也被完全摧毁。
据武昌起义者的回忆:“
革命党人只要是捉到旗兵,不是就地杀掉,就是送到革命政府枪毙,很少幸存下来的。
有的旗兵被捉后,至死不讲话(因口音不一样)。越是不讲话反而越是证明是旗兵。
直到首义成功三天之后,军政府下了命令,捕杀才停止”。
(《辛亥革命亲历记—辛亥十老忆辛亥之一》之“参加战斗,捕杀旗兵”)
广州八旗迫于革命形势,宣布与清廷脱离关系,主动放下武器,走出八旗军营,实现了“和平易帜”。
广州八旗尽管没有被革命党所屠戮,但恐惧于外地的“屠满”,纷纷逃离,逃至广东南番顺乡下,隐名埋姓、改称汉族,散诸四方。
据《广州驻防事宜》记载:“
光绪四年(1878年),广州满族男女老幼为6113人,迨至民国成立,国民政府对广州满族极力摧残,以致无法维生,相继死亡者均达4500余人,……一九五三年六月广州满族抗美援朝支会成立,登记已有2000余人矣
”。
辛亥革命时,福州有朴寿统率的驻防旗兵,连同驻扎在洋屿的琴江汉八旗水师,总兵力2700人左右。
革命党许崇智率军攻打福州八旗军,焚烧军营,朴寿被杀,八旗军伤亡惨重。
琴江汉八旗水师没有抵抗革命党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得以保留,解放后成为福建唯一的“满族村”,琴江满族村。
03
西安“屠满”
相较于各地,
最严重的是西安,一两万旗人被杀。
据英国传教士J.C.凯特对西安八旗驻防城被攻后的调查,
无论男女老幼,一律被杀,房屋被劫掠,革命军一把大火把西安满城焚烧殆尽
。那些试图逃入汉城的人,在大门处就被砍倒在地。两名新军的年轻军官后来回顾时承认:“没有必要杀死这么多旗人士兵及其家属”。(《民国往事》)
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亲历晚清四十五年》中说,
“10月22日,陕西省首府西安爆发了可怕的流血事件,一万五千名满洲人(有男人、女人还有孩子)都被屠杀。
在太原府,满洲人居住的城门洞开,那是为逃跑的人提供方便。在福州、杭州、南京还有其它一些城市,都有满洲人被屠杀。”
李约翰在《清帝逊位与列强》一书中引用英国外交文件称,
西安为革命党所占据,男女老少约有一二万人的驻防旗营(满蒙八旗)实际上被全部消灭。
在当时,遭受到类似满人大屠杀的还有镇江、南京、荆州等地,各地的满城被焚毁,满人被枪杀,这无疑是辛亥革命过程中满汉关系的一幕不为人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