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方法
迪丽瓦拉
2025-07-21 15:34:00
0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在中原大地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在位期间创造了许多功在千秋的伟业,长城的修建便是秦始皇毕生功绩之一。

其实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建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才开始将列国之前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之形。

长城历经几千年岁月,以其坚实厚重的身姿挺立在中华大地,已然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脊梁。

那么为何长城可以经历如此之久依然屹立?

说到这里,还要归结于秦始皇的修筑之法,既残酷又极具智慧,这才有了我们历朝历代始终屹立的“万里长城”。

“亡秦者胡”与修建长城的联系

秦始皇晚年偏信方士的谶语,认为“亡秦者胡”的预言会应验。

于是,为了防止悲剧发生,保存秦国六世奋斗的革命果实,秦始皇开始想方设法防御北边的“胡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匈奴。

其实匈奴不只是在秦朝时期就成为中原民族的敌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匈奴的骚扰。

各国为了抵御匈奴的进击,纷纷开始在自己的北部疆域边缘修建可以防御匈奴的城墙,而秦始皇则是在各国修建的长城基础之上做了更加细致的连接和加固工作。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秦始皇并没有在方士庐生预言“亡秦者胡”之后,征集兵力攻打匈奴,以绝后患。

相反,秦始皇先是派大将蒙恬收复了离长城较近的河南之地,以此作为后盾,再向北扩张。

根据长城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北边的匈奴但凡越过长城,不下数日便可以到达咸阳,到时候不仅国都危险,连周边城池都会遭殃。

但是,秦始皇怎么可以容忍如此后患威胁到秦国的都城。

他借着方士预言,在占领河南之地后,北击匈奴。

北击匈奴实在是必要之选,奈何丞相李斯极力反对,认为在建国之初贸然倾全国物力、兵力攻打匈奴,对秦国内政有百害而无一利。

至此,秦始皇这才搁置北击匈奴的计划,开始通过修建长城的方式抵御匈奴的侵袭。

在秦统一之前,是秦、燕、赵三国修建了各自的长城抵御匈奴,秦始皇即位之后便开始连接三国之前修建的城墙。

高耸、坚实、厚重、长而宽的城墙有效防御了以机动灵活著称的匈奴。

可匈奴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扩张自己的领地,他们占据了河套地区,使得秦国中原地区一直受到匈奴威胁。

所以,为了国都安全、国家安定,秦始皇必须尽早完成长城的修建工作。

秦长城大致分为三段:西北段、北段、东北段。

首先修筑的地方便是离咸阳最近的河套地区。

此地地理环境适合军队驻扎,地质条件同样适合建立防御基地。

接着便是秦国之前修筑的西北段。

在秦昭王时期开始修建,在黄河以北、阴山西出余脉之中。

在秦国之前的基础上增修两段,往南沿着兰州修筑、往北沿着白于山修筑,还有蒙恬修建的部分,自西向东越过群山与赵国长城相连接。

东北段的沿用燕北长城,从怀来盆地北部一直到大宁江入海口处。

如此一来,三国长城在秦国的增补和连接之下,形成了抵御匈奴的大屏障,有力阻碍了匈奴南下,成为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坚固营垒。

如此庞大工程必然劳民伤财,人们历来对修建长城的做法褒贬不一,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关于长城的故事也是经久不衰,像是《孟姜女哭长城》《陈胜吴广起义》之类,都与秦始皇横征暴敛修筑长城有关。

其实,为了保证长城的坚固、持久,秦始皇确实是用了一些非常手段,而这些手段如今听起来实在是残酷、严苛。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如此庞大的工程是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完成的。

蒙恬所带领的军队大约三十万人,然则不可能投入所有的兵力去修筑长城,这样就没有人承担起防御外敌的责任,因此修筑长城的劳动力只能从百姓中搜寻。

修筑长城的百姓大多都是强迫征调的农民,民夫大致有五十万左右,全国上下男丁悉数征调殆尽,到后期实在没有人可以征调,连妇女都被征调了去。

这样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使得举国上下田地无人耕种,桑麻无人织就,农业、手工业等维持小农经济的产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淮南子》有载:“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秦)遂失天下。”

长此以往,处于停滞状态的秦国经济让这个本就根基不稳的国家逐渐陷于民心尽失的窘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全国上下处于动荡之中,国力危殆。

“百姓力屈,欲为乱者十室而五”这样的尽失民心也是闻所未闻,也成为秦皇修筑长城颇受诟病的原因。

秦始皇的手段狠辣,在征调劳动力上丝毫不通融、体恤。

本就久经离乱、身受困顿的百姓通通被拉去徭役,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打击了百姓对于这个新兴王朝的信心和信任。

不止如此,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更是采用了残酷的方式,来“规范”建造长城所用的材料。

要知道秦国是依靠法家发家的,秦法的严苛举世闻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法便开始在全国通用,包括这些修长城的劳动力。

连坐、斩首、车裂、割鼻之类的刑罚将会毫不留情地实施在这些人身上,理由就是他们所生产出来的建筑材料不符合标准。

建筑城墙的主要材料便是石料,砖块质量便成为建筑长城的重要选材,监工们对石料质量的检验十分严格。

他们先是在两块留有距离的砖块上摞上一块新砖,再在这个砖块上放置要检验的砖块,用工具用力捶打,若是砖块完好无损,制造砖块的人以及相关人员则可幸免于难,但若是砖块出了什么差池,这些人将会遭受严苛刑罚的惩治。

那么,是什么样的材料可以铸造成一块较为坚实的砖头呢?

根据秦代开采业的技术水平,他们都是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采用花岗岩和砂岩两种石料。

这两种石料采自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岗岩硬度较大,成为常用的石料;砂岩的硬度相对来说较差,但也可以用。

因为其产地离长城修筑地点更近,砂岩也成为主要建筑材料。

整个墙体的夯筑材料依然是就地取材,由黄土、黄沙土、料礓石组成,料礓石夹杂在土壤之中,提高了土壤的凝结能力,故而成为了凝结石料的首选材料。

有时候,为了保证砖头坚实耐用、持久力强,建造者们还会将一些韧性强的植物一起浇筑成砖,比如韧性极强的芦苇和红柳枝条,层层铺砂。

所有的都展现了百姓们因地制宜的智慧。

修筑长城的百姓们就是这样,将材料浇筑在一起,形成一块又一块坚实厚重的砖,将长城累积起来,完成了一个如此庞大的工程。

除了这严格到严苛地步的质检步骤之外,更让百姓叫苦连天的还有那庞大、众多的运输任务。

长城的墙体大多建筑在山丘之上,且不论山丘的高低,即便是在平地,如此厚重的木材、石块等其他材料,足以让服役者丧胆。

搬运这些建筑材料无非三种方式:人力、机械、动物。

机械工具像是小推车之类,可是这种工具只适用于平稳地带的运输,一旦上了崎岖不平的山路,这些工具便成为没有的物件,只能靠人力搬运。

肩扛、背负、筐挑、杠抬等方式,都是人力搬运常见的法子,在运输过程中稍稍出一点差错,摔了、磕了、碰了、撒了,搬运的人都免不了挨一顿鞭子,严重点可能还会负伤乃至死亡。

如若实在没有办法,人们也会通过驱使动物,像是山羊、毛驴之类,负责代替人力运输材料。

长久的建筑任务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徭役让百姓和国家离心,遂而成了秦末祸乱的主因。

秦长城与秦灭亡

历史上常有关于秦是因为修建长城而导致灭亡的说法,莫衷一是,修筑长城的行为到底和秦国的国运息息相关。

不可否认的是,秦国修建长城,实实在在抵御了匈奴南下劫掠,保证了新兴国家的外部安全,也算是解决了这个长久存在的隐患。

然则,修建长城所引发的内政积弊却是不可逆的,而这也是秦国速亡的原因。

造成大量叛乱行为的原因,主因是修建长城而服的徭役实在过于繁重。

为了修筑长城,秦国统治阶级发明了一种名为“城旦”的徭役形式。

这种徭役是白天候望、晚间劳作。

如此工作强度,普通人都无法承受,更不要说长途跋涉前来修建长城的人们了。

如此苛政、弊政,人们的反抗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止如此,修筑长城的任务从颁布命令到施行,一切都太过急切,这让原本就身处“丧国之痛”的他国百姓如何能心甘情愿为秦国统治者服役?

秦统一六国之后,其他六国的百姓还没有享受到统一国家带来的福利,就要被迫参与如此繁重的长城修建工作。

对此,百姓叫苦连天,而这也是秦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人们,虽说不用都去服徭役,但是他们区区方寸之地便要负担起整个国家的粮食供应,不只是要承担长城业务的那部分人的口粮,还要定期给都城以及达官贵人们供应其俸禄,如此征敛,属实是让百姓们不堪重负。

当然,长城的修建是必需的,因为它的政治利益远大于其经济利益。

但是,政治利益显然无法让百姓切身体会到,所以,秦“暴政而亡”也并没有冤枉。

修建长城的其他益处

秦始皇主张修建的长城,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国家的领土,且采取相当有力的措施防守住所有的领土。

我国中原农耕文明得以向北推进,万里长城也成为农牧民族分界线,就此有了较为清晰的分野。

除此之外,长城的修建也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农、牧混居地带,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在这个区域内交流融合,为后世多种文明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修建长城并不只是至于秦代,后世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对其进行了修补和加固,这才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中华脊梁”。

长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它的智慧来自几千年前的人们,饱含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长城为我国边防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中原文明挡下了许多游牧民族的侵袭与骚扰。

长城庇护之下的人民,也因此有了相对安稳的空间来发展文化,这才有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

长城的修建过程残酷非常,却也为历朝历代人民谋下了福祉。

如此看来,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之于民。

不管怎么说,秦长城的修建绝对是一项壮举,自然也应该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代表。

而对于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种种政治手段,还是应该以理智的眼光去看待,对修建长城的举措有一个科学、公正的态度。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淮南子》

《中国长城沿革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继... 1992年,河南永城市某山村的村民,在对芒砀山脉的保安山进行开山炸石时,无意中炸出一座西汉大墓,墓葬...
原创 抗... 南宋涌现过很多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李纲等等,无不名垂青史。但在南宋初年,还有一位出奇勇猛的将领,...
原创 国...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处国外的断崖静静地矗立着,历经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谁也未曾想到,这个看似普通...
原创 正... 隋唐演义评书中,秦琼和罗成表兄弟两人双双入选十三杰,其中秦琼排在第十三,罗成排第七,任意一个拿出来都...
原创 朱... 朱元璋有多伟大,为什么他有再造华夏之功?因为他是延续华夏文明,是居功至伟的千古一帝。 “自古能君无出...
原创 宋... 宋子文年长张乐怡十来岁,宋子文求婚之际,张:您真的没有结婚吗 世人皆知宋子文乃民国时期政坛名人,却鲜...
原创 以... 2024年9月27日蚂蚁新村今日答题最新正确答案和解析。 问题:以下哪一项传统非遗以战国军事家孙膑的...
原创 垓... 垓下之战是楚汉最后一战,韩信统率三十万联军围剿项羽,兵仙和霸王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但是史书对此战的记...
原创 潘... 魏武帝曹操曾写下过这样一句流传万世的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千...
原创 为...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
“广东子弟兵吃的苦更多” 毕鸿彬(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库公路博物馆首任馆长) 羊城晚报:现在独库公路博物馆和广东籍筑路老兵保持着怎...
原创 唐... 提起“初唐四杰”的杨炯,不少人会想到的一个词:嚣张。当年评四杰时,排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原创 将... 马谡在街亭的战败,让诸葛亮前无所据,只得撤回蜀中。这样诸葛亮开局十分顺利的第一次北伐,也因此黯然收场...
原创 人... 刘宇,字至大,钧州人士,于成化八年考中进士。其仕途起步于知县,后入朝为御史,但因事被贬,经历多次升迁...
原创 存... “第一,须敬神佛先祖;第二,需节制专注本业;第三,需待人坦诚谦和;第四,需表里如一。”乍看此四句话,...
原创 透... 经济史上一次鼎鼎有名的投机事件,近代西方史上一次霸主地位更迭的转折点,人类历史上一次革命的前奏——荷...
原创 您... 珍妮·狄克逊(Jeane Dixon,1904年1月5日— 1997年1月25日),德国移民后裔,出...
原创 秦...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公元11...
原创 斯... 自苏联建立以来,其著名的最高领导有5个: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其中,列宁,...
国内首展!这些来自深蓝的宝藏今...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将于今天下午在中国(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