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的抗日战争战争中,全民族人民上下一心,浴血奋战,愿意为保护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无数青年学子放弃了优厚的生活条件,一部分人从思想上号召全民族统一起来联合作战,还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战场上。
在清朝之前,无论哪朝哪代,在面对侵略者时都是如此。舍小家为大家,男女老少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侵略者赶出国土。
但在晚清时期所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据史料研究,面对敌人的入侵,老百姓却并没有积极展开作战,而是冷眼旁观,任其闯入北京城。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而导致他们的这种行为?
一、原因之一:满汉之间的矛盾
清朝政权是在满洲贵族人侵入中原后所建立起来的,由于主权掌握在满族人手中,二者矛盾的产生不可避免。
尽管他们自从入关以来就一直强调满汉平等,且在朝官员中,满汉人口的比例也几乎相等,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满汉之间的差距仍旧是十分巨大,在地位上也不能够像各朝皇帝所保证的那样完全平等。
起初,为巩固满汉之间的关系,允许满汉之间通婚。并表示满洲人要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人,则必须有官职,但反过来,汉人就没有硬性要求;同时,满洲人在娶汉女之时,所给名分必须为妻,而不能为妾。这一措施很好的消除了两族之间的隔阂,也在明面上体现出了当权者对于汉人的支持。
顺治帝继位后,也如先祖一般实施宣传着“满汉不分”的理念。并且时常在公开场合表明,无论满汉人民,都是他的子民,他会一视同仁的对待。在上朝时,他也会特地注意满官与汉官的比例以及上述情况,并施以提醒,来表明自己时刻关注二者平等的权利。因此,在清军刚入关时,汉民所形成的对立情绪逐渐淡化。
然而,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无法避免。自清军入城以来,满汉百姓鱼龙交杂,混居于一处,时常发生斗殴与杀戮现象。
为了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顺治帝决定将满汉民众分开,给汉人与汉官都补发安家费,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因为某些原因,他下令汉人中的铁匠不允许锻造武器给汉人,如有违反者,另行制治罪。从这就能看出,
他对于汉人的态度,并没有放下警惕
。
这件事发生没多久后,汉官上书皇帝表示,如今对于汉官的刑罚十分明晰,但对于满官的态度却模糊不清,如果立法不明晰,二者之间就无法消除隔阂,满汉之间也就不算平等对待。但顺治帝却认为这是汉官心中还惦记着旧朝,妄想反清复明,才故意滋事排挤满官。于是就给了他一个“巧言乱政”的罪名将他处以死刑。
除此之外,满族人当时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不被允许经商和务农。
满族人可以雇佣汉人耕种土地,或作为租户从他们那里收租。同时,那些清朝开国时期的满清军队中的军人,因为满汉旗人的身份,他们的军饷要比汉军高上三倍左右。长期的养尊处优与高于汉人的地位让他们如同清朝的蛀米虫,没有任何作用。
同时,这些满族士兵的家人及亲属也享有汉人所不能享有的特权,因此便产生了这样一个局面。城北的满族人整日溜猫逗狗,赌博听戏,享受着因为身份而带来的权势与特权。而城南的汉族平民却只能从事一些苦力活和低等工作,即使是汉朝官员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论,以防被有心人以此为由,招来杀身之祸。
满汉官员在表面上看起来平等,但对于重要的官职几乎都是由满人担任,而军队里的重要军职也多为满人。
而在太平天国以后,这种现象也并没有得到太多好转,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李鸿章。他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头人,冒着来自各方的反对,意识到国家如果再不发展工业,很有可能就会落后。
而慈禧太后也意识到这点,但为了防止其势力过大,她表面支持他的所作所为,但私下是允许反对势力攻击李鸿章。而等到那些重要的机构时,却又十分忌惮这些汉人官员。为了防止他们势力的扩张,竟然派对这些事一窍不通的亲王来作为主官。
这一行为不仅加剧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也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满汉人员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增,地位发言权的不同,让汉人只好忍气吞声,默默接受着来自满族权贵的欺压,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八国联军打入京城时,汉人无动于衷的一个原因。
二、原因之二:带头逃窜的当权者
1900年五月,英美法德意日俄奥所组成的国家宣布统一起来,向遥远的中国宣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就凭借着炮弹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不断通过战争掠夺金银与土地。为了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同清政府签订了许许多多不平等的条约。而这些条约中所要求的财富,全部都是从当时的百姓那里剥夺而来的。
本就苦不堪言的百姓因此过的更加艰难,然而没有接受太多文化教育的百姓成为了清政府手下的棋子,他们将矛头全部指向洋人,却未曾意料到,造成他们苦难的还有这些无能的当权者。在这种情况下,义和团运动迅速爆发,各地农民发起武装起义对抗洋人。
百姓们对于洋人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态度,他们摧毁教堂、破坏铁路来向洋人宣战。而本就与列强有矛盾的慈禧见状也顺水推舟,任由事情愈演愈烈。就这样,因为驻华大使被义和团的人所杀,而成为了八国联军借机侵华的导火索。
1900年八月,八国联军直接杀到北京城门,而接到各方求救的慈禧,此时却决定逃亡。
光绪帝请缨自己同洋人进行谈判,却被慈禧认为他想要同洋人一起取代她的位置,对于自己的儿子,她不好下手,便将怂恿光绪帝留下来的珍妃投井以儆效尤。眼见兵临城下,慈禧立马带着大批随从侍卫仓皇出逃。
此时,留在朝中的只有被任命为和谈大臣的李鸿章以及许多汉官。随同慈禧一起出逃的有皇族的亲王及贝勒们,随行的还有十几位满族大臣。其余的人被慈禧下了死命令,被迫留在京城处理和谈事宜。
而这边慈禧逃亡的消息却并没有被拦住,由于逃亡的人越来越多,慈禧所带领的大批人马也极其容易暴露。同时,这批人的吃穿用度都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银,可他们的仓皇出逃,根本没来得及带上许多财物。就这样,她一边逃亡,一边命令官员向当地百姓征收纳税来填补银两的亏空。
自八国联军侵入和义和团起义,各地百姓要么加入起义队伍,要么流离失所。所经过的村镇根本没有几户人家,几乎都被烧杀抢夺一空。而此时慈禧的开销就是建立在百姓的血肉上,据说慈禧手下的那群士兵为了保障整个队伍的优沃生活,几乎成了土匪一样,四处抢夺百姓财产。
而同行的那些太监更是狐假虎威,而这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慈禧旁边的大太监李莲英,据说仅他一人所掠夺的财产就能装满整整300车;
更别说同行的那些不学无术的皇宫贵族也是如此。一时,慈禧的队伍所过之处,如同蝗虫过境,自己都无法过活的百姓更是敢怒不敢言。
最终,八国联军的烂摊子还是交给了留守北京的那批大臣,最终,以年已高龄的李鸿章为代表同西方展开和谈,他同列强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番拉扯,险些伤及自己的性命,最终还是得在明知结果的情况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而那边的慈禧却踩在百姓的尸骨上,风风光光的回城了。
当权者的所作所为也被百姓看在眼中,这就是为什么无人反抗的一个缘由。
三、原因之三:被欺骗的义和团
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洋人来到中国土地上,他们兴修教堂并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而在当时,清政府同外国人坐着交易无法管制到他们,这群洋人逐渐形成一股新兴势力。
他们招纳周边的百姓加入教会,并给出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同时也能受到他们的保护。在这样的条件下,当时不少百姓都成了教会的教徒。
很快,这群教徒就借着洋人的势力,开始欺负其他不曾加入教会的百姓,两边的势力频繁发起冲突。尽管以曾国藩为首的汉官也曾向朝廷上书过这些事,但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知道无法依靠朝廷的百姓只好抱团取暖,并形成了一小股势力。
这样的事在全国各地都发生着,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洋人愈发认识到清政府的无能,便更加猖狂。而与此同时,由农民所组成的团体规模也愈来愈大,同洋人的斗争也越发激烈,并形成了一个组织,即为义和团。一时之间,就连京城里的那些洋人都人人自危,生怕自己死于义和团的刀下。
然而,洋人的胃口仍旧没有因此变小,他们依旧欺压着朝廷,并要求他们惩治管理义和团。而这让也慈禧想到了借义和团之手剿灭洋人。于是她一边告知洋人这些事是由义和团那些乱民做出来的,对于他们自然是可打可杀的。一边又派人集结义和团,并给予他们正规的编制。
就这样,义和团从民间组织成为了朝廷的铁拳,但还有一部分不愿意听从清政府安排的,则被称为私团。
而在私团于官团之外,还有一群浑水摸鱼的人,他们是不法分子所伪装出来,打着义和团的名义,对百姓的财产实行抢夺。但从整体上来看,官团与私团都秉持着扶清灭洋的思想。但不幸的是,由于官团中的一名士兵同德国公使发生了冲突,让八国联军找到了机会宣战。
而慈禧在集结义和团的时候就知道洋人的那些枪炮绝不是肉体可以阻拦的,但他们也顾及着义和团的这些人,而且如果放任义和团势力的增大,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倘若洋人真追究下来,也可以将锅推到义和团的头上;而义和团倘若真能镇压那些洋鬼子,那么也算解决了她的心头大患。
义和团人民同洋人进行着战斗,想要将他们赶出国土。但却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天翻地覆,他们成为了事件的罪魁祸首和慈禧手下的替罪羔羊。
为了给洋人一个说法,慈禧答应镇压这批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幸存下来的义和团子民,本以为自己是救国英雄的人们成为了谈判桌上的炮灰。而在这个过程中,百姓也看透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最终导致了清朝的没落。
总结
“人心齐,泰山移”。正是因为清政府的昏庸无道,以及当权者的贪生怕死,才无法笼络民众的心。之所以在抗战时期愿意有那么多平民与学子站出来,积极抗战,正是因为看到了领头人的决心,与其他同伴的视死如归。这种大环境下,人民就如同火焰包围的蚂蚁,他们明白,需要通过部分人的牺牲来换取全族的新生,也愿意成为那个最外围的“蚂蚁”。对于上述文章,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