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宗室,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富有的皇族之一。
他们的祖先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在建立明朝后,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在全国各地,赐予他们郡王、将军等高贵的爵位。
这些爵位可以世代相传,不会被削夺或更改。
朱元璋一共封了四十九个亲王和将军,他们都有自己的府邸、服饰和军队,仅次于皇帝本人。
明代皇族子孙享受着无与伦比的特权和优待。他们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他们可以随意进出京城和各地州县,无需向任何人报告或请示。他们遇到公侯大臣等文武百官时,都要受到恭敬的礼遇和拜见。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极为宠爱自己子孙的皇帝。他在建立明朝后,不仅给予他们高贵的爵位和庞大的领地,还制定了丰厚的俸禄标准,让他们过上了富足无忧的生活。据说在洪武九年(1376年),每个亲王每年都可以领取五万石米和二万五千贯钞票,相当于当时一般百姓几十辈子都难以赚到的财富。后来虽然有所削减,但仍然十分优厚。
朱元璋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为了谋生而劳累或降低身份,所以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他们只要安心享受国家提供的一切,无需担心任何困难或危险。这种对皇族后代无微不至的“爱护”,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也难以复制。明人对此感叹道,“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在这样的环境下,皇族们自然没有什么其他追求和目标,只有一个念头:多生孩子。他们认为多生孩子是对祖宗和国家最大的贡献和忠诚。于是他们纷纷娶妻纳妾,生育无数。有些王爷甚至光儿子就有一百多个,女儿更是数不胜数。
这样一来,宗室人口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明朝建立时,朱元璋只有十个儿子和一个侄孙还活着,加上他自己一共只有十二个皇族成员。到了洪武朝末期(1398年),距离明朝建立才三十多年,皇族人口就已经增加到五十八人。到了万历三十三年(1602年),距离明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皇族人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十五万七千多人。而这还不是终点,在接下来的将近半个世纪里,皇族人口还在快速增长,在明朝灭亡之前(1644年),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这里举个极端的例子,明朝庆成王是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他在江西南昌建立了自己的王府。他的后代们生活在富贵和安逸中,没有什么忧虑和压力,只有一个心愿:多生子孙。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延续祖宗的血脉,也能得到皇帝的恩宠和赏赐。
这一支宗室人口繁衍得惊人。其中有两位庆成王更是出了名的多产。第三代庆成王朱钟镒,他有二十四个妃妾,她们给他生了一百多个儿女。这些儿女中有些也被封为王爷或公主,有些则被分配到各地做官或嫁人。朱钟镒对他们都很疼爱,每年都要给他们发放丰厚的俸禄和礼物。
第四代庆成王朱奇浈也不甘示弱,他所生的光儿子就有七十个。这些兄弟们长相各异,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喜欢生孩子。他们也像父亲一样纳了许多妻妾,给王府添了无数小孩。
另一位庆成王更是创造了历史纪录,他光儿子就达到了一百人。这些兄弟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南昌城的一半地方。每次过年过节时,他们都要回到王府拜见父亲和祖先。但是由于人数太多,而且彼此平时很少见面交流,所以他们经常出现不认识对方的尴尬情况。“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这句话形容了当时的场景:每次聚会时,满屋子都是穿着紫色龙袍、佩戴着玉佩的皇族后裔,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对方是谁。
明朝的皇族后代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他们不用为国家做出任何贡献,也不用担心被削去封号或降低待遇。他们只要按时领取国家给予他们的俸禄和禄米,就可以过着奢侈而舒适的生活。他们住着宽敞而华丽的王府,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玩着珍奇古玩,享受着美女如云。
这些皇族后代们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领取的禄米总数超过了全国各地每年运送到京城供应皇帝和百官使用的粮食总量。这意味着国家要为了养活这些无用之人而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这个负担有多沉重,只要看看当时一些地方的情况就能明白:
比如山西,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资源匮乏、人口稠密、税收高昂的省份。它每年向国库缴纳的财政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二万石粮食。但是在山西却有许多王爷居住,他们每年消耗掉了三百一十二万石粮食作为俸禄。这就意味着山西每年要向其他地方借贷或购买一百六十万石粮食来填补缺口。
再比如河南,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省份。它每年向国库缴纳的财政收入有八十四万石粮食。但是在河南也有许多王爷居住,他们每年消耗掉了一百九十二万石粮食作为俸禄。这就意味着河南每年要向其他地方借贷或购买一百零八万石粮食来填补缺口。
明朝的国库在承受着皇族后代们的巨额开销的同时,还要应付着外敌入侵和内乱频发的局面。它每年要拨出大量的资金来维持边防和军队的正常运作。但是这些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用。
国库因此陷入了严重的赤字,无法按时发放边饷和宗禄。
这就给了许多边军和中下层宗室带来了极大的困苦。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还要面对物价上涨和灾荒频发。他们有时候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更别提享受什么优越的生活了。他们看着那些高高在上、富贵无比、吃喝玩乐、不知人间疾苦的王爷们,心中充满了愤慨和不平。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为了求生或报复而选择了走上歧途。他们故意犯罪,抢劫、杀人、造反、投敌等等。他们觉得既然国家不管他们死活,那么他们也不必忠于国家。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明朝皇族后代,有权利去争夺皇位或分裂土地。
有些人则选择了更绝望的方式:主动送命。他们觉得自己活着没有意义,也没有尊严,还要忍受饥饿和寒冷。他们宁愿去坐牢吃牢饭,也不愿再过这样的日子。于是他们故意犯罪,希望被捕入狱或处死。这样至少可以解脱自己的苦难。
一个例子是河南王朱充灼,
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皇族家庭,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华富贵。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棣(即永乐帝)的后裔,按理说应该是明朝最尊贵的亲王之一。但是由于明朝政府财物的入不敷出,他的俸禄经常被拖欠或削减。他无法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更不用说维持王爷的威仪了。
他对这种生活感到极度不满和愤怒。他觉得自己是永乐帝的后人,有着比其他宗室更高贵的血统和地位。他认为自己比当时在位的明世宗(即嘉靖帝)更有资格做皇帝。他心中怀着野心和阴谋,想要推翻明朝政权,建立自己的王朝。
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发动了一场叛乱。他利用自己在边军中的影响力,收买了数千名士兵,并拉拢了一些同样不满现状的宗室成员。他以河南为根据地,向陕西、山西等地扩张,并声称自己是“大顺皇帝”。他打出了“平反冤屈”、“恢复正统”、“除暴安良”的旗号,试图获得民众和士绅们的支持。
然而,他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大多数民众和士绅们并不认同他的主张,也不愿意跟随他造反。相反,他们更加厌恶和抵制他。因为朱充灼及其部下在叛乱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抢掠、杀戮、焚烧等暴行,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混乱。许多人因此失去了家园、亲人、财产甚至生命。
明朝政府也没有坐视不理。虽然当时正面临着外患内忧、财政困难、腐败严重等问题,但还是派出了大批军队去镇压叛乱。经过两年多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河南王叛乱终于被平定。朱充灼被明军击败并被俘虏,送往北京处死。
还有另一个例子,正统十四年(1449年),河南省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朱祐樘作为河南郡王,本应该得到朝廷的资助和支持,但由于当时明英宗被土木堡之变俘虏而引发了政治危机,朝廷无暇顾及地方灾情。朱祐樘身为皇族却无力救济百姓,也无法养活自己和妻子。他陷入了绝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计划:他决定杀死自己心爱的妻子,并向衙门自首。他希望能够被判处死刑或流放,并从中获得食物和衣物。
这个计划听起来简直疯狂和残忍,但对于朱祐樘来说却是一种极端的牺牲和奉献。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妻子饿死或被别人欺凌,在没有其他出路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命换取她最后一点尊严和安乐。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引起朝廷和天下人对河南灾民的关注和同情。
当然,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当衙门知道杀人者竟然是郡王时,并没有按照常理审理此案,而是将其上报给京城。京城方面也没有按照法律惩罚郡王,并将其召回北京接受调查。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朱祐桔杀子案。朱祐桔也是河南侯爷,他和朱祐樘(见上文)都遭遇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饥荒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也选择了故意犯罪的方式:先后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向当地衙门自首。
还有一个案例是朱勤熨和他的朱儿子朝高,
朱勤熨他是周王府的一名镇国中尉,他的祖先曾经是明朝的皇族,但随着代数的增多,他们的地位和财富也日渐衰落。勤熨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越过关卡,向朝廷奏请发放禄米。
并且他不满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宗教迷信,敢于在奏章中直言不讳,指责皇帝齐醮兴作、荒废政事、误国殃民。这样的言论触怒了嘉靖皇帝,他下令剥夺勤熨的爵位,并将他囚禁在凤阳高墙之内。
勤熨有一个儿子叫朝高,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但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读书。他听说父亲被关在高墙里面,心中十分担忧。他想去探望父亲,但又没有钱买路费。他只能四处乞讨借贷,甚至卖掉了自己唯一的一件衣服。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画匠,画匠看出了他的苦衷,便给了他一些钱,并对他说:“王子啊,你知道吗?你父亲其实很幸运。按照法律规定,被废锢的人都可以得到县官提供的衣食住行。你父亲只是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被罚,并没有真正受到伤害。而你呢?你现在穷困潦倒,难道就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吗?何不趁着年轻有为,在这个乱世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呢?而且按我们大明朝的法律,王子进谏也不过是囚禁而已,假设你被关进牢里,不就有吃穿了吗?”
朝高决定按照画匠所说去做。他用笔墨纸张写下了两封奏章:一封是请求赦免父亲罪过并恢复其爵位;另一封是陈述四项中兴之策:第一项是要重视宗族关系以维护皇权根基;第二项是要选拔贤能以纠正风气;第三项是要稳定国本以保障百姓安居;第四项是要办理都说以回应天命。然后他带着奏章赶往京城,在阙前上呈给皇帝。
皇帝看到奏章后大怒,御史们对朱朝高奏章亦十分不满,认为他和他父亲都是不知死活的反贼,竟敢在皇帝面前胡言乱语,妄议朝政,并没有听取丝毫谏言。命令人将朱朝高送交凤阳高墙内软禁,反而避免了他被饿死的命运。
这些案件都显示出明代宗室在面对生存危机时所做出的极端选择。他们故意犯罪,并不一定是因为恶性或残忍,而可能是因为绝望或无奈。
朱元璋为了维护朱氏家族的统治,制定了严苛的宗室制度,给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了诸侯王,并赐予他们世袭的候位和大量的护卫兵。这些诸侯王享有极高的特权和待遇。他们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与中央政府相互牵制,甚至发动叛乱。这样的宗室制度,不仅消耗了国家财力和军力,也削弱了皇权和朝廷的威信。明朝因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逐渐走向衰落。
朱元璋当初制定这样的宗室制度,可能是出于对蒙古帝国的效仿和对自己后代的保护。他想要继承元朝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也想要防止自己的子孙被外敌所侵犯或被内部权臣所篡夺。
但他没有料到,这样做反而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他没有看到自己创立的王朝,在经历了几代皇帝之后,会变得如此腐败和无能。他没有想到自己骨肉相连的宗室,在享受着荣华富贵之时,会忘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