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疫灾是一种大规模性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我们常见的有鼠疫、天花、霍乱等疾病。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疫灾也备受关注,对于疫灾流行的特征、应对方式、受哪些因素影响等都有一定的研究。
清朝时期是流行疫灾多发的时期,在这几年中,光大型性流行疫灾就发生了三百多起。
而当时的人们对于疫灾的了解仅在于自然灾害,对于人们身上的传染性疾病,动物身上的传染性疾病还不够了解。
远古时期,对于疫灾就有记载,直到明清时期,人们对于疫灾的认知已达到一个较高点。
当出现流行性疫灾时,我们这位有才识的康熙皇帝都是如何应对的呢?关于这些疾病的特征又有哪些呢?
疫灾流行,特征多样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但是在康熙帝在位期间,疫灾也是频频发生,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疫灾,这也难住了我们这位明智的皇帝。
值得思考的是,康熙帝在位期间,全国范围性的疫灾就占了两个,但是全国范围内的疫灾一共只有四个。
虽然疫灾发生的时间多有不同,但是又有相关联性,每个阶段也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对于康熙皇帝来说,总结前次疫灾的特性,来应对下次疫灾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季节性特征,夏季发生的疫灾最多,而秋季则排第二位。
由于夏季温度较高,对于疫灾来说是诱发的高峰期,在领域上也多集中发生在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区。
疫灾的频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安定,对于国家是否能够轻松治理也有极大程度的影响,也在乾隆年间对于国家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康熙年间疫灾发生的五十六个季节,明确记录了夏秋季发生疫灾的概率是59%,这时的康熙帝也了解了在天气炎热时,是疫灾富养的季节,很容易造成大规模流行性疫灾疾病。
其次是时间性特征,我们可以将康熙在位时发生的疫灾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是1662年到1680年间,这个时期是疫灾的上升期,在经历了八年的三藩之乱后,出现了大程度的疫灾。
第二个阶段是在1681年到1687年,是“康熙盛世”的时候,这个时期疫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正所谓是盛世带来的有利条件。
由于在这之前,清朝的大规模战役差不多都结束了,因此疫灾的猖獗时期也在变化,也符合我们常说的“治世少疫”的情况。
第三个阶段是在1688年到1708年间,这个时候疫灾又一次出现了波动,出现了上升的幅度。
这个时期也是自然灾害较多的时期,正是“乱世多疫”。
在康熙三十一年间时,出现了大饥荒,疫情出现了扩散的趋势,开始逐渐向南大规模扩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第四个阶段是1709年到1722年,此时的疫灾情况又恢复到从前,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逐渐回暖,天下太平,疫灾也随着和平年间逐渐消散。
最后是空间性特征,首先在内陆城市疫灾的受害程度和发生程度普遍比沿海城市更高,在江苏、浙江、山东部分沿海地区、福建等城市,疫灾的受害频率可以达到37%左右。
其次有多个省份受灾县有接近四成左右,且受灾的频度高达至46%。
第三受灾密度也各有不同,东部省份受灾程度大于等于中西部省份,历史越悠久的地区,受灾密度也相对较大。
第四各省市受灾的厚度不同,像江苏受灾程度在一次及以上,新疆受灾程度几乎为零。
最后东南方向的城市受灾较为严重,像山东、江苏等,而西北地区相对受灾程度较轻,像新疆、西藏等。
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在康熙年间,疫灾发生时,南方受灾严重性多于北方;内地多于沿海、多于西部边疆地区;东部比中西部地区受灾更严重、密度也更高。
除此之外,江苏是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其次就是山东省。
特征多样,应对无穷
康熙皇帝对疫灾格外重视,也利用了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去治疗疾病,对于疫灾来说,多样化的特点更需要不同的方式去应对。
由于康熙帝小的时候感染过天花,了解天花的威力,因此,在天花时期,康熙帝对如何治疗天花也是相对了解,采用了金鸡纳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奎宁来治疗疾病。
康熙帝对于天花的治疗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得到了救治,康熙帝的治疗方式也取得了众人的信任。
但是古代缺乏对疾病的了解以及科学性,对于医疗保障制度也几乎没有,这对人们来说十分不利。
古代多采用施医赠药的方式治疗疾病,地方官员以及士绅会采取赠与药物给百姓的方式治疗,像鹦烈鹏、杨荣荫等都做过此事。
还有使用刊刻医书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在实践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后所编写的医书,他们通过阅读书刊及传递书刊的方式传递给民众,依据书刊研究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面对疫灾百姓们自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毙,除了接受药物的赠与,还会自己找方法治疗。
像有些条件较好的百姓会选择前往疫灾不严重的地方避难逃难,这也是百姓无法自我处理,又想活下去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
但是这种方式也会有将疫灾传到其它地方的风险,对社会的安定有极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治理的层面,让疫灾变得不可控。
由于古代十分封建迷信,百姓们会选择把自己的命数交给神明,这种方式对于百姓们来说是非常普遍的。
像求神拜佛、大设祭祀等,认为只要自己真诚拜神就一定能得到救助,但是对于现在社会来说,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方式。
以上方式是帝王、士绅、官员、百姓等应付疫灾的方式,但是就当前国情来看,我们应该相信国家,积极应对,按照国家的要求面对任何疫灾,要相信总有一天疫灾会被我们消灭的。
应对方式,值得借鉴
经历了长时间应对疫灾,我们了解了当时疫灾发生的特征和治理方法,总结了很多对于现代的我们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结论。
康熙年间对于疫灾的应对仍然比较传统,仅靠官员赠与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当时缺乏对疾病的研究和了解,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方式,治疗制度不完善,也没有相应的治疗机器,这对于人民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康熙帝治理疫灾的方式告诉我们:拥有专业的医疗队伍和医疗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清代时,关于医疗队伍的储备还是不够完善,面对疫灾时的救援队伍更像是一个临时组成的组织,毫无默契度。
在乾隆四十九年间,面对灾情的记载只是派遣官员去了解以及调查,并未提及如何救助百姓,如何治理疫灾,这足以说明清朝在医疗队伍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而康熙帝期间医疗队伍更是少之又少。
在疫灾面前只能临时救助,匆忙组织治疗,这治疗效果也足以显现了。
在清朝时期,从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体系,在大规模疫灾来临后,对于应对措施、如何救治、资源利用以及对百姓的安抚上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像我国此次应对新冠疫情时,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可以立即对人民责令,调换医务工作者,完成疫情的治疗和救助,这是我国在疫灾面前的一大进步。
中国古代防疫制度缺乏,康熙帝时面对疫情还是选择采用基础的方式,从未做出其它方面的改变,即使康熙帝自身经历过一些列的疾病,也得到了救治,但是在处理疫灾面前,还是无法完善。
只是针对个体,像皇子公主、贵族官员、士绅士兵等,对于百姓从未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及和治疗。
有些官员甚至会选择隐瞒疫灾病情,甚至是被发现后才向中央回报疫灾情况,导致救援资源不能及时赶到,这样的官员不仅不在少数,而且还从未得到处罚,这对人民来说是极大程度的败笔。
康熙年间是盛世年间,因此疫灾频发,同时这一时期属于清代疫灾爆发最长最久的时期,疫灾的出现严重波及了百姓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人口死亡率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巅峰阶段。
结语
总体来看,在清朝的长期统治中,也形成了短暂有效的治疗方式和救助策略,但是并不是长期的,只是浮在表面上的。
但是清朝避疫的传统思想对当代疫灾的防控有着历史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制度,全心全意走向人民,救助人民,帮助人民,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治疫全书》
《温疫明辨》
《鼠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