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约翰实验室
编辑
约翰实验室
?——【·前言·】——?
关于解放台湾的问题一直备受国人关注,不过大家似乎都忽略了另外一点,
那就是台湾回归后如何治理的问题。
要知道海峡两岸在根本的政治制度上截然不同
,再加上双方几十年的隔离,治理起来肯定不简单。
幸好,老一辈革命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耗费心血制定了一整治理台湾的政策和措施,而
毛主席、周总理更是在70年前就治理台湾的问题已经做出了指示。
?——【·一国两制·】——?
1982年9月24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访华与邓小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谈判中撒切尔夫人依旧心存幻想,
找出种种借口试图延续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当时撒切尔夫人谈到,大陆与香港的政治制度不同,一旦收回香港,
将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只有在英国的统治下,香港才能继续保持繁荣。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诡辩,邓小平淡淡一笑,提出了那个至今看来依旧极富想象力的构想——
一国两制构想。
按照构想中的说法,
香港回归之后可以继续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不必像大陆一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主权要收归国家。
毫无疑问,
这是一份伟大的构想。
撒切尔夫人的首席私人秘书巴特勒在接受采访时,毫不避讳对邓小平的敬仰,他说:“邓小平是我敬仰的人,
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为中英两国和平解决香港问题打开了成功之门。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初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最后谈判能够成功,
一国两制方针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后来澳门回归谈判中一国两制方针同样功不可没。时至今日,
一国两制在港澳治理方面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一国两制构想最初制定时的目标并不是港澳地区,
而是台湾
。
可以说这是邓公为
台湾量身定制的治理办法。
1978年末,根据国际形势的重要变化,邓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提出该方针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台湾回归祖国后,
不会因为两岸制度的差异而导致台湾经济的衰落以及台湾人民不适应的问题。
只不过由于岛内台独分子的兴起以及美国暗中的干涉,台湾一直未能解放,一
国两制方针便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以30多年的港澳治理情况来看,一国两制方针用在台湾地区没有丝毫的问题
。这也证明了邓公超前的战略眼光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
除了邓公以外,周总理和毛主席同样提出了关于台湾治理的主张,
这两位伟人的战略眼光同样令人叹服。
?——【·毛主席对解放台湾做出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就成了毛主席关注的重心。
毛主席最初的指示是
将解放台湾作为解放战争的最后一战
,以武力统一中国,为此特意向苏联购买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
然而
朝鲜半岛的枪声打乱了毛主席的部署。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给解放军渡海作战增添了巨大的难度。
再加上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中国政府需要出兵援助朝鲜,只能将台湾问题暂时搁置。而等到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内已经完形成了社会改造,
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再想要武力解放台湾已经不合时宜。
不过毛主席依旧时时刻刻惦记着国家统一的问题。为了两岸统一,
他甚至愿意支持蒋介石继续担任
“总统”
。
事情是这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台湾政坛出现了一种极为奇怪的现象。
原本
由国民党一党掌握的台湾政坛居然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台湾地区的政客以及国民党内部的部分人居然打出了民主选举的旗号,
要求实行多党制,票选总统。
毫无疑问这是
美国人的阴谋。
在此之前,
美国人曾三番四次的要求蒋介石搞“两个中国”
,但蒋介石都拒不配合。
1950年至1958年,美国先后抛出
“台湾未定论”、“划峡而治”
等分裂中国的主张,都被蒋介石拒绝。
这让美国人失去了耐心,他们决定暗中扶持一个听话的国民党总统,
再不济也要扶持出一只制约蒋介石的政治力量。
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台湾政坛的怪相。
美国选定的“听话总统”是
陈诚
。
陈诚与美国人的关系相当不错,还曾多次“出访美国”,美国人对他的印象也相当好,最重要的是陈诚在国民党内的威望比蒋介石差得远,一旦陈诚上台,必然需要美国的支持,那还不是随意拿捏,
到时候美国就可以挟制陈诚在台湾搞独立。
美国的阴谋蒋介石看的清楚,可他在美国的控制之下,即便能反抗,力度也有限。
就在这关键时刻,
毛主席助了老蒋一臂之力。
毛主席肯定不喜欢蒋介石,毕竟大革命的失败、
无数共产党员以及爱国志士的牺牲都要归咎于老蒋。
可毛主席清楚,
蒋介石至少是不愿意搞两个中国的
。不管是害怕承担千古骂名还有有反攻大陆的企图,总之只要蒋介石主政台湾,台湾独立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毛主席在某次接待外宾时曾说:
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比较好......。
毛主席的意思相当明确,大陆只接受蒋介石主政台湾,至于陈诚或者别的什么人,大陆全部不允许。
毛主席的话对台湾政坛的震动相当之大,尽管当时大陆在军事上不足以一战收复台湾,
但只要大陆封锁海峡,台湾经济必将面临巨大挑战。
而且经过万隆会议后,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许多国家的支持,不光是社会主义国家,亚非拉等国同样支持大陆政权。以当时大陆在国际上的政治声望,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台湾“总统”能否顺利执政。
此外,为了能让蒋介石的“总统”宝座坐的稳一些,
解放军并未对近在咫尺的金门、马祖动手,防止蒋介石政府因此垮台。
可以说蒋介石后来能够在选举中获胜,
毛主席帮了他大忙。
毛主席为了国家统一甚至愿意帮蒋介石一把,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宽广的胸怀以及对两岸统一的期盼。
而且,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两岸互联·】——?
毛主席帮助蒋介石坐稳总统之后,蒋介石便有心与大陆取得联系。
1956年周总理在接见外宾时谈起台湾问题,称
只要蒋介石愿意带领台湾回归祖国,就是一大功劳,人民会宽恕他的。
听到周总理的话,蒋介石更想与大陆取得交流,
于是他找到了曹聚仁
。
曹聚仁跟国共两党的关系都不错
,更可贵的是他能站不偏不倚的角度看待两党问题
,这也就是蒋介石委托他与大陆取得联系的原因。
曹聚仁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后,与1956年抵达北京,周总理接见了他。得知他的来以后,周总理相当高兴,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政策,周总理表示
,只要国家统一,其它问题可以商量。
不久后毛主席在接见曹聚仁时,
也说了几乎相同的话。
此后曹聚仁频繁来往于两岸之间,互相传递消息,每次来到大陆毛主席和周总理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亲自和他谈话,
毛主席特意承诺给予蒋介石优厚的待遇。
1965年毛主席还通过曹聚仁送给蒋介石一首《临江仙》,其中一句“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示
毛主席愿意接受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
要知道解放战争时,蒋介石一再派飞机轰炸毛主席所在的城南庄,非要置毛主席于死地,毛主席如今为了两岸统一,
愿意接纳蒋介石并承诺给予优厚待遇,足见其胸怀。
然而蒋介石清楚自己手上沾满共产党人的鲜血,一直对毛主席给予的承诺有所怀疑,毛主席在跟曹聚仁的谈话中反反复复的强调大陆的政策,并且表示
只要台湾顺利回归,对蒋介石父子以宽大政策
除了极力争取两岸统一之外,毛主席在台湾回归后的治理问题上,
同样给出了许多建设性提议。
毛主席的这些提议后来被周总理总结为
“一纲四目”。
一纲指的是:只要台湾回归,完成两岸统一,
其他问题都可以按照蒋介石的意见妥善处理
。
四目的详细内容,首先是两岸统一后,除了外交方面由中央统一管理之外,
台湾地区的所有军政大事都可以由蒋介石处理。
第二,台湾地区的军政费用以及建设费用,
台湾地区拿不出的部分,由中央负责补齐。
第三是台湾地区的社会改造问题,毛主席承诺可以缓慢的改变,直到时机成熟为止,
而且即便是要进行社会改造也会征得蒋介石的同意。
最后一目则是要求
两岸不得破坏各自内部的团结。
前三目主要是毛主席对台湾治理提出的意见,可以说是每一条都有利于台湾。
总结起来看,似乎与一国两制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时间却比一国两制早了二十年,
可见毛主席的战略之长远,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最后一目则是毛主席给予蒋介石的承诺,
等于是承诺保障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最高地位,
要知道国民党中可是派系林立,想要让蒋介石下台的人多如牛毛。有了毛主席的保障,蒋介石的地位可以不受威胁。
拟定好“一纲四目”之后,毛主席还特意叮嘱曹聚仁,蒋介石可以提出条件,
有意见的话大陆方面会认真考虑。
蒋介石对庐山情有独钟,喜欢庐山的美丽风景,并且在那里接见过国内外要员。1933年蒋介石还曾花大价钱买下庐山上的一处别墅,方便他经常住在庐山,
1948年他还在居所旁边的石碑上题写“美庐”两个字,表达对庐山的喜爱。
毛主席清楚老蒋对庐山的感情,特意提出只要两岸统一庐山可以成为蒋介石养老的居所。1959年中共中央在庐山开会,毛主席无意间发现工作人员准备清理掉“美庐”两个字,连忙制止,这才保留下了蒋介石的题字,
甚至连里面的陈设都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保持了原样。
曹聚仁离开大陆前,
毛主席特意请他为“美庐”拍摄了照片,
此外还有蒋介石老家奉化的照片,请他带给蒋介石。
曹聚仁到香港后,写了一封长信连同照片一起寄给了蒋介石,当蒋介石看到完好如初的“美庐”以及
保存完好的蒋家祖坟后相当感动
。
尤其是看到曹聚仁信中所写的
“中共盼你回归大陆,你原来的别墅,正好准备你来居住”
后更是心绪难平,连忙回信曹聚仁,请他代为转达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
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蒋介石一直心有顾虑,最终没能带领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毛主席对此也深感遗憾。
?——【·结语·】——?
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为两岸统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两岸同胞永远铭记的,
尤其是毛主席治理台湾的建议,时至今日依旧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不得不说,
毛主席的执政智慧以及超前的战略眼光实在是令人叹服
,尽管他老人家最终没能看到两岸的统一,可他做出的贡献不容任何人的置疑。
如今两岸关系虽有波折,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必然会实现统一
。
希望毛主席的在天之灵,会感到欣慰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