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
,是刘备大战东吴失败后生命垂危时,急召诸葛亮到白帝城,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一段典故。
刘备自知这个儿子没啥出息,将来估计也成不了大事。但是为了他亲手打下来的江山能继续姓刘,他在弥留之际
将儿子刘禅托给了诸葛亮
。
但是他还是告诉诸葛亮,这孩子你能辅佐便辅佐,
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
一直对刘备没有二心的诸葛亮表示一定会辅佐新帝,刘备才安心地闭眼咽气。
面对眼前这个
“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确实做到了自己所说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事必躬亲,让刘禅无忧无虑地当了个
翘脚皇帝
,就是为了报答刘备当年
三顾茅庐
的知遇之恩。
而刘禅也很有自知之明。
虽然在政事上凡事被一个大臣压制着,让他没有一点帝王的硬气,但是他明白诸葛亮会对刘备尽忠,他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他好,尽管有些专横了些。
其实,刘禅并非像世人传说中那样无用昏庸,至少从他尊重诸葛亮的行为来看,就证明
他是个明事理的人
,只不过当年诸葛亮为了不负刘备所托,
振兴蜀汉
,不敢放权。
诸葛亮认为只要蜀汉不败在自己手里,就算是实现了对刘备的承诺了。其实他的关注点就不在刘禅身上,又何来真正辅佐之说?
刘禅想当个堂堂正正的皇帝,他选择忍。
忍到诸葛亮比他先去,他便能够自己掌权。
诸葛亮不仅要处理政事,还全权掌管军政大权。他想光复汉室,
多次北伐
,不惜拖着病体领兵打仗,他的身体却没有等到他远大理想实现的那天。
公元234年,这个传奇的权臣诸葛亮死在了战场上。
蜀汉失去这么重要一位大人物本来该感到莫大的损失,而刘禅得知诸葛亮死讯后,忽然
高声痛哭
,不知道是哭诸葛亮,还是哭隐忍了这么多年的他自己。
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解决了很多问题,连自己弥留之际,也不忘
给刘禅留下锦囊
,在人生的最后一程,还是要给刘禅安排好下一步。
刘禅打开锦囊,拿到了诸葛亮最后对北伐军的安排。他详细写了北伐军顺利回师的方法。诸葛亮交代,
夸大形式,缓慢退军,以迷惑敌人
。果然,司马懿看不懂情况,忌惮诸葛亮,没有贸然前进,北伐军才得以脱身,退到了安全的区域。
锦囊里最后的话,诸葛亮交代刘禅,
他死后无需风光大葬,拿一口棺木装着他,用麻绳捆着棺木,再让四个士兵用木棍抬着棺木,往定军山方向走,绳子断在哪里,就把他就地安葬。
刘禅看了虽然没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但是完全按照他的遗愿去做。派了人抬着他的棺木走了。
走了好些天,士兵们累到不行,可捆棺木的麻绳却一点要断的意思的没有,四人便自行合计,擅作主张割断了麻绳,随便找地方将棺椁掩埋了。
待他们回去复命时,刘禅算了算时间觉得事有蹊跷,按路程来算,他们肯定还没走到定军山就折返了。
公然抗命,刘禅大怒,
命人将这四个士兵全部斩杀
,却因一时之气忘了询问诸葛亮墓地的位置。后来再沿路去找,也没有找到,只得作罢。从此,诸葛亮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很多人疑虑,
诸葛亮为什么不回蜀安葬
,而要往定军山去呢?
其实,这正是他的用意,2000年后人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他的用意。
司马懿多疑,早晚会发现诸葛亮不在军中,也不会轻易相信他死了。若是知道他葬在哪,一定会亲自去查看确认。
且诸葛亮生前,想杀他的大有人在,他不想死后还不得安宁。
唯有葬在隐秘的地方,且不专门选址随意安葬,才能保证没人能找到他。
他交代绳子断时就地安葬,其实早算准了抬棺椁的士兵会提前隔断绳子,回去也逃不掉刘禅的惩罚,这样,他的安息之地便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