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北宋进攻北汉,终于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歼灭了这个强大的对手,赵匡胤那句冷冷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如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历史上,三晋好比一头猛虎,晋阳便是虎牙,李白曾有“雄藩巨镇,非贤莫居”的赞誉,和如今的遍地黑煤窑,经济疲沓,官场地震的山西比起来,可谓天壤悬殊。
这次进攻是在赵匡胤去世后进行的,由“斧声烛影”肇始者赵光义主持,完成不世之功,可谓超越了兄长,可是这还不完,北宋还得到了一员大将:杨继业。杨继业就是评书《杨家将》里的杨令公,抵御契丹数十年,对契丹的战法、实力可以说知根知底,在北宋将帅中无人能比,被契丹人称为“杨无敌”,后在雁门关之战中被“猪队友”坑害而死,这就是《杨家将》的故事原型。
这个故事后来被还原成奸佞潘仁美故意设计害死杨继业,其实有过分之嫌,历史上的潘美对于赵宋无疑是忠心不二的,但对于同僚则未必光明慷慨,而导致潘仁美历史印象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在赵光义身上,如果不是皇帝的态度,潘仁美给十个胆子也不敢有不合作之心。问题出在哪里呢?那就是贯穿整个宋朝近400年的天大问题:皇帝不相信武将。
为什么?因为唐就是被武将朱温篡夺的,后建立的梁、唐、晋、汉、周,个个短命,乌烟瘴气,都是武将叛乱自立为皇帝,五个朝代加起来才53年,老百姓深受其害,不恰当地说,赵匡胤也是凭借武功建立大宋王朝的,所以如果不预防和可能会被另一个人黄袍加身。所以,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解决了这个难题,武将们回去高薪养老,天下太平,国家用文官治理,士大夫的地位空前提高,而且赵家家训:不杀士大夫,说到做到。
反过来,对于武将来说,那可就是世界末日了,潘仁美也好,赵普也好,曹彬也好,定然对此熟烂于心,这样一来,对于杨继业的碎碎念可就正大光明了。一来,他是武将,二来,他是降将,这不是天生给人弄的吗?
满朝风雨让这位老杨很不习惯,老杨是位粗人,没有内部斗争这根弦,自己每次上朝笑嘻嘻看着大家,收到的却都是很诡异的表情,时间长了也不由得头皮发麻,很明显,自己在这里不受欢迎,一次,皇帝笑眯眯地召见他,给他看一堆奏折,老杨担心的事真的发生了,原来都是大臣说他的坏话,皇帝把奏折收起来,意思是你知道就行了,我把这些都压下了,你领情就可以了。老杨想,那只能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了,赵二(野史称呼)真是用心颇深,爱意颇深呀。老杨的心都碎了(抱歉,用一句相声体),那只能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了。
老杨的命运,并不是老天对他不公,而是一开始就注定的,不光老杨,后来的武将如狄青、岳飞,也都是同样的命运,所以,在文化事业很发达的宋朝,这些人都成了评书里的主角。
其中狄青和老杨一个老家,都在河东,狄青因为对西夏军事上屡建奇功,被宋仁宗很看好,然而,朝中“谏官”(在北宋相当厉害,也相当有害)屡屡参奏说狄青想谋反,这就戳中了宋朝皇帝的病根。宋仁宗说,我觉得狄青这人不错呀,文彦博(也是河东人)则回答:对呀,太祖在周世宗时不也不错吗?怎么翻译呢?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时是殿前都点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武功和品行都声名在外,然而柴荣信任他的结果,不是北宋建立起来了吗?
宋仁宗一听,才罢休,狄青在这种氛围下,只得抑郁而终了。
所以,两宋的所有特征,并不是皇帝慷慨,时代圣明,而是一个心结: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这个前提导致了后来无数的两宋故事,也为降服于北方游牧民族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