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关中地区就开始被秦国悉心经营着,随着关中地区不断地被开发,特别是郑国渠建成之后,八百里秦川就成了个大粮仓,关中地区一直就被作为经济和政治的重点区域,这里就孕育了多个实力强悍的王朝,除了最终横扫六国的秦朝,西汉也建都长安,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众多的人口。在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关中地区一直都是经济政治重点地区,为在此建都立朝的各个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兵员。
终于在隋朝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基础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产量的降低,让隋炀帝有了忧患意识,他这才未雨绸缪地下令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各条大河水系的壮举。
这个壮举的目的就是把江淮地区、山东、中原地带的粮食和财富通过水陆运到关中地区,以供权贵和驻军使用,因为关中地区的经济潜能被压榨的差不多了。
虽然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出现了下降,但是,关中地区依然是政治中心,有其他地区为关中“输血”,关中依然是全国的京畿要地,长安依然可以作为政治中心来保持正常的运转。
这就依赖于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水系,大量来自江淮一带的粮食、布帛等财富通过大运河的沟通,转运到洛河,再顺河而上进入渭河,最终可以将大量的粮食物资运到长安存储起来。
我们知道,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河道都要定期进行清淤清理,否则,就会导致河沙大量沉积,河道变换不定,进而使得船舶的通航能力下降。
就像古代的黄河那样,由于难以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道进行清理清淤,每隔很多年黄河就会泛滥改道,致使黄河两岸经常遭遇水灾,人财物损失惨重。
一直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及黄河中上游的生态治理工作进步巨大,这才使得黄河下游的泛滥顽疾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
而其他的小河流,以及大运河在古代的那种工程条件下就可以进行清淤清理,在技术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只需要集中人力和财力就能进行下去。
可能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导致民怨四起,进而导致其统治崩溃,自己身死扬州的教训实在是太过惨痛,在唐朝建立之后,就没有怎么进行大规模的河道疏通工作,就怕隋末农民起义的场景再次出现。
随着时间的延续,在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也出现了淤堵现象,这就导致了运输能力的下降,关中地区的物资保障能力也跟着降低。
在唐高宗时期,就出现了皇帝和皇后专门跑到洛阳就食的现象。为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关中地区因为水利系统的年久失修,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进而使得当地的粮食产量难以满足当地需求外。从江淮地区和中原运来的粮食难以大量运进关中地区,这主要是水运系统难以满足运输需求造成的,大量的粮食只能勉强运到洛阳,因此,皇帝和皇后们只能带领大量的官员、随从、军队到洛阳就食,由此可见,关中地区在那个时候的政治经济地位已经出现了危机。
上述情况的出现,也没有让唐高宗和武则天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疏通前往长安洛阳的各大水系,这真是有点让人想不通。
由于关中地区成为政治中心的时间太长了,周边的森林树木遭到了大量毁灭式的砍伐,或成为皇室权贵和老百姓们盖宫殿、建房子的建筑用料,或被砍伐来制作家具,或被砍伐用来烧炭,之后也没有主动进行补充植树,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此外,关中地区的郑国渠等水利设施也是年久失修,官府也没有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修缮,听之任之,结果就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食减产。
如果唐高宗和武则天有这方面的意识,积极主动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关中地区的水利设施进行系统的修缮,至少也能让关中的粮食产量得到保持或者提升,
只要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一直维持较高的地位,至少关中地区的政治经济重镇地位是跑不掉的。
因为关中的地缘优势就摆在那里,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位,否则也不会当了那么长时间的政治中心。
此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开封为何能成为政治经济重心,就是因为这里已经成为漕运的重心,大量物资还能方便快捷地运到这里,但是已经不能大量便捷地到洛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