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的名字分为姓和名两个部分,姓代表的是家族传承的一种标志,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代代相传延绵,名是由父母长辈决定的,是个体符号,这就是当代我们姓和名的诠释。
但是在先秦时期,姓和名是完全和现在不一样的,这就波及到关于姓氏的问题了。根据左传记载,男女同,其生不凡,同姓不婚,拒不执意。由此可见,先辈们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近亲结婚是有害的,于是就以姓来表明血缘关系,姓是同一社会群体的标志,基本上同一地区的人就有同样的姓。
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就已经产生了,它既是血缘家族的象征,又是不可通婚的一个凭证。所以古代的姓大多是女字旁的。不过到了商朝,也出现了很多如籽和米这样的男性化的姓。先秦时候的贵族称呼和现在不一样,因为姓是源自于母系氏族社会,代表组员,多来自于封地,官职代表地位,所以直接称呼一个男子的姓是不敬的。
在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里面,秦惠文王被称作是嬴驷,其实这是不太准确的,因为这个家族是嬴姓赵氏,按照古代的传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按照这个典故,秦始皇的爷爷应该叫做赵驷才合适。因为秦始皇祖辈是嬴姓赵氏,所以秦始皇应该叫做赵政,当然也可以用官职或者身份称呼,比如秦始皇及秦王位之前叫公子,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叫秦王者,但是当时不能直呼嬴政。如按照现代人的姓氏的叫法,秦始皇可以叫做嬴政,或者叫赵政同理,秦始皇的儿子可以叫嬴扶苏,嬴胡亥,也可以叫赵扶苏,赵胡亥。
不过当时习惯的称诸侯的下一代为公子,所以大多是以公子扶苏,公子胡亥为称呼,在称呼他为赵扶苏,赵胡亥就有点儿多余了。
其实古人对这种姓氏之分也没有过于纠结,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讲究,可是到了汉朝时,尤其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当中,已经对姓氏完全不做区分了,就形成了现在姓氏不分家的场面。
由于古书在记录的时候把扶苏和胡亥的姓氏都去掉了,就会让现代人产生以为他们没有姓氏的误解。汉朝以后,原本的姓氏概念逐步变得没人去讲究,姓氏混用,才有了今天这么多的姓。后世学习者考虑到秦国是嬴姓的,于是就索性地称秦始皇为嬴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