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西游记》时,我被其中一个场景深深吸引。
每当唐僧到达一个国家,他都会拿出一本小册子,郑重地说:“我奉大唐皇帝之托,前往西天取经,这是我的通关文碟。”每次只要展示这本小册子,国王就会迅速放行。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早期的护照制度。虽然只是一个小本子,但它背后蕴含的意义深远。一个国家的强大程度决定了护照的含金量,进而决定了公民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
大唐因为强大,唐僧在国外畅行无阻;而清朝却面临着不同的局面,护照上的文案似乎反映了统治者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自信。古代的护照,字面上理解为“保护”和“关照”,实际上却远不止于此。在夏商时期,由于国土有限,护照并非身份证明的必要工具。然而,随着周朝的分封制度的实施,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流动需要护照作为身份验证。在古代,护照被称为“符”、“节”、“封传”、“验”、“棨”等,主要用于国与国之间的身份确认。
这时期的护照更多地是用于防止本国人流失出去,维护农耕社会的生产秩序。唐朝时期,中国的护照制度逐渐完善。由于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高峰期,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促使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频繁贸易往来。为了管理流动人口,唐朝朝廷实行了严格的护照管理制度。
在那个时候,无论是住宿旅店还是外出,都需要携带护照证明身份,这被称为“通关文碟”。未经批准私自外出的人会被官方追捕。尽管中国护照的形式和功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调整,但其根本作用一直是证明身份,管理人们的出行。在农耕社会,由于劳动力有限,鼓励百姓稳定在本国,避免流动对生产造成影响,也是古代护照管理严格的原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护照的角色逐渐由国与国之间的身份验证演变为个体的身份凭证。而清朝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禁止和限制,护照的需求相对较小。然而,1840年,英国人以大炮轰开清廷的大门,中国迎来了开放的时代。清廷无法再关闭国门,新型的护照开始出现。光绪年间的护照上,绿色的龙纹展现了浓厚的中国风格。尽管护照上的文字显得坚决,但清朝统治者却显得有些无奈,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屡遭侵略的国家,对方是否能够如护照所言保护中国人,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现代护照与古代相比,已经成为跨越国界的身份凭证,限制也相对减小。中国护照的含金量在近年来不断攀升,截至2018年,已有69个国家对中国实行了免签政策,排名在全球上升了14位。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
中国人在国外享有更多自由,不再需要过分顾忌他国的眼色,外国人也对中国人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强大的祖国为在国外的中国人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他们不再害怕被欺负,有了问题可以迅速找到领事馆寻求帮助。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国家的崛起和经济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人在国际社会中的更加自信和自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