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新帝王登基所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削藩,清朝顺治皇帝的儿子康熙自然也不例外。康熙帝在自小就经过了被数位摄政大臣鳌拜、吴三桂等人束缚之后,成年后的康熙对权利的集中看的可谓是重中之重,于是康熙帝就颁发了撤销吴三桂封地的命令。
已是花甲之年的吴三桂分明看出来自己已经是朝不保夕的局面,倒不如在云南地区拉起反清的大旗,自此,
一场长达八年的永兴之战开始了。
王牌对王牌:战略重点,攻永兴
吴三桂发动反清的叛乱后有两个藩王也参加了这次叛乱,他们的加入使吴三桂叛乱的规模剧增,造成这样的叛乱不仅是康熙帝没有想到的。
而且给当时的朝廷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力倒退、财政亏空、政局紊乱,朝廷上下一片人心惶惶不可度日,康熙帝看情景不妙就率八旗军亲征平叛,皇帝亲征之后士气大涨很快跟随吴三桂造反的几个藩王就被收拾的一干二净。
面对吴三桂,清军依旧康熙帝骑战马亲临指挥八旗军们一顿猛打猛攻。看到这样的状况,吴三桂随即称帝对外宣传自己是君主,谁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就封赏谁一时间军队斗志高昂竟跟八旗军打得难分胜负。
清军围困了吴三桂的军队数日,吴三桂急中生智暗地里派出自己的精锐部队去攻打永安,如果可以拿下永安这所军事重镇就可以和自己的大本营互为犄角之势使清军乱了阵脚。永兴是清军八旗子弟占据的地方,而且这支部队更是康熙帝眼中的王牌部队不会轻易显露
枭雄对决,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被看作是康熙帝看家镇国的八旗军主力别人都避而不战,可吴三桂偏不信这个邪亲自带着两万的部队去找寻与八旗军决战的战机。
这样的举动看似冒险,可是交战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满军八旗虽然有着他们将近一倍以上的军力,在这守城容易攻城难的永兴明显处于劣势的吴三桂却大败满族引以为傲的八旗军队获得了胜利,清军战败的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战败因素就是吴军有个吴三桂!
在吴三桂的调配指挥下,吴军无论正面与清军正面硬碰硬的骑兵搏杀,还是奔袭作战和局部要点突破,都属于狠狠地压着八旗军打,再加之吴三桂的亲临督战更加打的八旗军丢盔卸甲。
清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对吴军的轻视,谁能想到明明被包围的吴军还会率领精锐部队来攻城呢?种种原因的加持导致了这一场
吴三桂军队战果颇丰,斩杀清军八旗将佐多达41名!
其中更是包括一品的正白旗都统宜理布和正二品的正蓝军统领哈克山两位清朝大员,在永兴攻城战结束之后,吴三桂还准确地分析出了敌人的援军驰援的路线,并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以逸待劳伏击,出奇制胜地打败了的援军,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虽然这次的永兴城战役没有完全歼灭八旗主力,但是也极大地削弱了清军王牌的力量。
八旗军因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守城池,为了夺得完全胜利吴三桂的军队在永兴城外日夜发动猛烈地攻击,随后吴军更是接二连三的荡平了永兴城外所有的清军营垒。
坚守在城内的八旗大军也仅仅只剩下了一位勉强逃回来的将领苦苦指挥着不到数千人的八旗军队,他们
不惜一切代价的苦守永兴城等待援军的到来。
虽说康熙帝在永兴附近囤积了不少兵马能够前来救助,但是由于之前吴三桂一战将满洲八旗军威风脊梁打断,彻底让清军对吴三桂起了畏惧之心,故而附近的将领一方面担忧出兵救援会遭到吴三桂的伏击另一方面又畏惧吴三桂所以迟迟不敢派兵前来救助。
一时间竟然无一人敢挡吴军的锋芒。
胜利在望,发生意外变故
在吴军夜以继日的猛势下,永兴城眼看着就要被攻破,战场形势一度向康熙帝不利的局面发展。但是谁知,永兴城马上陷城的困境居然破解了,
原因竟是吴三桂突发暴毙于军旅之中。
起兵之初吴三桂已是花甲之年,本就难以重新适应军旅生活,再加之吴三桂的结发妻子张氏重病而亡,让吴三桂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高强度的军旅奔袭作战,操心军事国事以至肝火过盛,曾经自封为帝王、占据半壁江山的吴三桂最终病死于衡州。
吴三桂在去世后,下属将领失去了主心骨,个个都无心恋战一心想着争权夺势,内部争夺权力的一幕在历史上又一次上演,这样的情况导致整个吴军迅速分崩离析,只能放弃对永兴的包围。
在吴军撤退后随即放火烧了自己的营帐,面对城外的通天大火穆占还担心是吴军所设置的险境不敢贸然追击,结果吴军就这样大摇大摆地撤退了回去,知道战后知道了事情真相的穆占才后悔不已。
这或许就是上天的安排吧,在清军受困之时,吴三桂突然暴毙让部队军心涣散,很多人不得不归降清廷,最终被清军尽数消灭,康熙帝通过永兴之战彻底“拖垮”了吴三桂的叛乱,也在战略上完成了对三藩之乱有生力量的消灭。
或天佑清朝或吴三桂命数已尽,总之,康熙帝的“鲁莽撤藩”筹划可以顺利实现,都是场意外,吴三桂精心策划数年却棋差一招。但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来思考,康熙帝削藩的做法都是十分鲁莽的、不顾大局的,据康熙事后在起居录中也回忆道:
“八年之间,兵疲民困,幸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贼遂尔荡平,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
如果不是吴三桂的突然病故,不知还会有多少人于这场战乱中丧命,甚至连满清朝廷能否延续统治都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