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可能会变成下一个日本’——我们听到这样的预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一些人来说,这似乎预示着社会停滞不前的令人不安的未来,但如果中国真的变得和今天的日本一样,这样的前景真的会对中国的未来造成构成如此巨大的危害吗?”
不知道大家在听完我念完这段话之后,有没有一种“开幕雷击”的感觉?有的话也不奇怪,因为这是我从日本最大的门户新闻网站“日本雅虎”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上节选下来的导语。
而跟这个文章导语一样堪称炸裂的,还有它的文章标题——《美国媒体断言:“如果中国日本化,那我只能说这(对中国人而言)将是一种幸福”》(米メディアが断言「中国が日本化するのだとしたら、それは幸福だとしか言いようがない」)
在这篇奇文之中,炸裂的地方还远不只它的标题和导语。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和我感同身受,我在这里特意选取了原文当中的部分段落,跟大家奇文共赏(不能只辣我一个人的眼睛):
“日本,是生活在城里的中国人普遍梦想的未来模样。”
“《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现在老外写涉华文章装犊子都开始学着我们的中学生引经据典了,为了PUA中国人、蒙骗美国人、噶日本人的流量韭菜,连《礼记》里头的话都用上了。
可以,多少是有点美国大儒的那味儿了。
“曾几何时,日本也曾与现在的中国一样,欣欣向荣、充满活力。 生活节奏飞快,留美学生人数众多、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房地产泡沫堆高了国家债务问题。在日本漫画《阿基拉》中,东京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后蜕变成了一个罪恶横行的赛博朋克式的未来都市,虽然拥有高科技,但是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却是每况愈下。”
“最终,日本的泡沫经济走到了头,但东京并未因此而变成《阿基拉》中描绘的那个‘新东京’。恰恰相反,它成为了当今世界上生活成本最低廉、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大都市之一。”
“在经济上,日本虽然是经历了‘失落的数十年’,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甚至是衰退,但其文化和环境却依然具有吸引力。这或许可以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的增长与居民的幸福感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者林毅夫坚定地认为,中国绝不会蜕变成下一个日本,因为中国的市场规模更大、货币政策更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也更强,所有这些优势综合起来,都有助于让中国摆脱日本化的灰暗前景。”
“虽然他是这么说的,但我仍然认为,日本是个好地方。 有个关于日本笑话是这么说的:国家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发展中国家、阿根廷(从发达国家倒退回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达国家、还有就是日本,即‘发达到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高度的国家’。”
“在2024 年初的时候,我曾经花了几天时间游览日本,试图就‘为什么中国人会觉得日本化是件坏事’这一问题找到答案。其结果是,当我漫步在发展已经停滞了30多年的东京,我并没有什么不好的感受。在我看来,一个日本化的未来对中国而言非但不是一种不幸,反倒还是一种幸运。”
“在濑户内海的小镇尾道火车站,我遇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游客,他说他很喜欢日本的宁静、绿色和干净。 他笑着和我说:‘中国永远不会变成这样。’由此可见,日本的确是许多生活在城里的中国人所向往的‘宁静之国’。”
如果要不是因为开头就点明了这是一篇出自美国媒体的文章,我一度还以为,这是哪个在华日本人或在日二鬼子写的东西,但它确实不是。别看这篇文章是我在日本雅虎上看到的,但它的原文其实是刊载在一家名叫《萃嶺》(Noema)的美国媒体平台上的,日本雅虎也只是二道贩子而已。
如果不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基调能给日本读者带来浓浓的心理优越感——毕竟,“中国变成日本其实是一种幸运”这话,是从一家美国媒体的嘴里说出来的,一来相当于得到了美国爸爸的认可,二来还PUA了自己的死对头中国,那么我估计,日本雅虎也不会特意将这么篇东西转载它们的版面上的。这其实就是新闻学中的“议程设置”,我们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东西,无不是媒体一开始就设计好想要让我们看到的。
这个情况引起了我对《萃嶺》的注意,于是乎,我又去网上找了一下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媒体的背景资料,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首先是这家媒体的定位介绍,根据我在网上找到的公开资料,《萃嶺》将自己定位为一家“探讨世界变革方向的媒体”,其发表的文章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地缘政治、经济和科技等。《萃嶺》主张打破学科壁垒、尊重多元文化,旨在突破传统思维瓶颈,激发社会的深度交叉思考。《萃嶺》关注人工智能、气候危机、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未来等议题,寻求对21世纪最紧迫挑战的深刻理解。“《萃嶺》杂志以其深刻、严肃、理性的视角和态度,致力于成为社会各种声音的集萃,并且无偏见、中立地服务于公众利益。”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以上说法只是我对查阅到的资料的简单复述,并不代表我个人对于《萃嶺》这家媒体的看法。
除了《萃嶺》对于自己的定位之外,这家媒体的幕后金主的背景资料也很有意思。《萃嶺》的最大后台是一家名叫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的“独立无党派”智库,该智库的总部位于美国洛杉矶。博古睿研究院于2010年创立,创始人名叫尼古拉斯·博古睿(Nicolas Berggruen),是美国著名的亿万富翁、资深投资人、艺术品收藏家。据估计,博古睿目前的身价至少高达25亿美元。
为什么我会说这个博古睿研究院的背景资料有意思呢?因为在2018年5月,在它们的资助下,北大设立了“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以支持双方“在中国开展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性研究”。有关这一情况的相关信息,直到现在还能在北大的教育基金会官网上找到,而用北大教育基金会官网对北大博古睿研究中心的评价原话来说,那就是:
“该中心旨在汲取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关注东方的声音,发现和寻找开启新文明类型的思想。自中心成立以来,举办博古睿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主讲,并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讨基因编辑、道德伦理等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的解决之道。”
在介绍完《萃嶺》和博古睿研究院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写出了《美国媒体断言:“如果中国被日本化,那我只能说这(对中国人而言)将是一种幸福”》这篇奇文的那位美国媒体人的身份。
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雅各布·德雷尔(Jacob Dreyer),他是《萃嶺》杂志常驻上海的专栏编辑和特约撰稿人。根据我所查到的公开资料,德雷尔迄今为止一共在《萃嶺》杂志上发布了11篇英语文章,全部都是和中国相关的,而且其中大多数文章的语气和基调都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用心险恶、阴阳怪气。
你比方说他在2022年8月18日撰写的这篇文章:《“中美国”的崛起与衰落》(The Rise And Fall Of Chimerica),它的文章导语是这样说的:在过去几十年来,美国一直在为中国的繁荣提供着宝贵的参照系。但到了今天,美国基本上已经停止为中国或其他任何地区提供参照系了,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中国人已经没有石头可摸了。
你再比方说他在2023年1月26日写的这篇文章:《中国的最后一代人》(China’s Last Generation),它的文章导语是这样说的:新冠疫情已经让中国的“一些年轻人”“觉醒”过来了,他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是以老年人的价值观念和优先事项为导向的,而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和他们这些年轻人的大相径庭。
还有就是他在2023年10月5日写的这篇文章:《中国身上的苏联残影》(China’s Soviet Shadow),它的文章导语是这样说的:中国政府觉得,先进的技术工程可以解决生态和经济问题。曾几何时,苏联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看到这里,我相信各位同志和朋友应该也琢磨出来了,在这个雅各布·德雷尔写的这些涉华文章里头,我愣是没有感受到他对“探索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的解决之道”这一宏大命题的多少热情,反倒是看到一根躲藏在中美舆论场交界的灰色地带的搅屎棍子,一边以所谓之“高级知识分子”和“新闻媒体人”的自命清高来对我们中国的种种内部问题指指点点,一边又以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笔调来揶揄我们的发展现状。
按照我们中国人对一个人的传统评判标准,我觉得雅各布·德雷尔的这幅人物侧写,简直就是对“小人”这个概念最完美的诠释。就这样一个长戚戚的美国小人,这种人的笔下能写出“一个日本化的未来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幸运”这种狗屁不通的话来,我觉得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我甚至觉得,博古睿研究院麾下的《萃嶺》杂志之所以钦点这样一号人物来当它们的驻沪撰稿人,其根本目的就不是什么“无偏见、中立地服务于公众利益”,而单纯就是帮着美国那边的一些个反华势力,还有中国国内的一些个恨国人士PUA我们中国政府和老百姓,让我们对我们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产生怀疑,动摇我们的制度自信,并最终达到“推墙”甚至是煽动颜色革命的险恶目的罢了。
这期内容通篇出下来,无论是博古睿研究院也好,它们资助的《萃嶺》杂志也罢,还是给《萃嶺》供稿雅各布·德雷尔其人,抑或是被日本雅虎转载过去的德雷尔所写的那篇PUA我们中国的文章,所有这些人、事、物,都给我一个共同的感觉:中美关系之所以会沦落至今天这步田地,的确是原来有因的。
雅各布·德雷尔
至少你就舆论这一块来说,现在的中美关系都已经肉眼可见地糟糕成这样了,美国那边的智库、媒体还有驻华媒体人,它们非但不主动站出来给局势降温,反倒更加热衷于炮制于各种离间我们中国内部民意、规训我们人民群众的思维、妄图把我们往改弦易帜的邪路上带的所谓狗屁“劝诫”。
我甚至敢说,只要博古睿研究院、《萃嶺》杂志和雅各布·德雷尔这种人还在舆论场上存在一天,那么中美关系就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事实:帝国主义乱我、害我、亡我之心未死。它们妄图搅乱中国的手段或许是变了,变得更多样了、变得更隐蔽了、甚至是变得更“体面”了,但是其核心本质从来就没有变过。不管是生是熟,是切开还是整件,狼终归是要吃羊的,这就是狼的本性,天性使然。
要想不被狼吃,最有效可能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当羊,要在食物链上占据比狼更高的位置,要拥有比狼更强大的气力、腕力和咬合力。
假以时日,我们中国的智库应该去和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展开合作,去资助它们成立“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去创办一家“无偏见、中立地服务于公众利益”“汲取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关注西方的声音,发现和寻找开启新文明类型的思想”的媒体机构,把我们的雅各布·德雷尔派到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常驻,去给美国民众撰写《美国的最后一代人》和《美国身上的苏联残影》这类为美国开民智的文章。
我们应该主动去替美国人操心他们美国的问题,而不是等着他们来替我们中国人操心我们中国的问题。
我们不要让一个美国人来规训我们,指着我们的鼻子说:“日本化是你们中国人的福报。”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主动地去规训美国人,然后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不不不,日本化是你们美国人的福报”
如果一个日本化的未来就是美国大儒所谓的福报,那我希望这样的福报在美国越多越好
一如华春莹当年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回敬佩洛西的那番话,稍加修改,用来作为本期内容的结尾其实就挺合适的:
“如果一个日本化的未来就是你们美国人所认为的幸运和幸福,那么我由衷地祝愿你们:这样的幸运和幸福,在你们美国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