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的著名作品
《岳阳楼记》
到他提出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再到他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的深远变革,无一不彰显出范仲淹的独特魅力。
他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
,引领着众多文人士大夫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他就是
范仲淹。
那么范仲淹拥有怎样的一生呢?为什么他被后人铭记至今?
少年丧父,寒门求学刻苦
范仲淹两岁时就不幸失去了父亲,
家中没有了依靠,生活很是贫困,他的母亲不得已改嫁山东一户人家,
也给范仲淹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朱说”。
尽管生活极为艰苦,
但这并没有动摇范仲淹求学的决心,
他常将一锅稠粥煮好后置之不理,第二天再分四份早晚各食两份充饥。
20岁那年,范仲淹偶然间得知自己的身世,获知真相后深受刺激,选择离家出走,他来到了
应天府书院学习,
昼夜坚持苦读,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用冰水来保持清醒。
经过多年这样艰辛的求学生活,
范仲淹终于在26岁时高中进士,
踏上了仕途。
范仲淹是一个品质高尚、严于律己的人,有一次,他在树下偶然发现了许多金银宝贝,身在贫困的他原可改变命运,但他坚持清高的品格,
将它们完好无损地再次埋藏。
多年后,富甲一方的范仲淹再次发挥仁者爱物的胸怀,
资助重建了他求学时住过的寺院。
治学精神方面,范仲淹也极为严谨,
他在写墓志铭时就主动请教,
对别人的意见虚心接纳,只为确保文章的准确性,这种自我约束和致力追求真知的治学态度,令后人景仰。
范仲淹从出生起的环境并不优渥,他的童年是在
江苏苏州的一个普通农家度过的
,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他心生怨气,反而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决心,他知道,
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改变现状,实现心中的理想。
范仲淹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明才智,
他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对生命的热爱一样强烈。
尽管家中没有足够的财力供他读书,但他从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向村里的长者请教学问,
或是借阅他人的书籍来充实自己。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使他在后来的
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
任一职,自当不负其任
范仲淹33岁时任
江苏泰州盐仓监,
发现当地海堤失修严重,河水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他痛心疾首,立即上书请求修复水利工程。
在他的倡导和领导下,数万百姓参与劳动,很快完成了
泰州数十里堤防的修复,
将数十万民众从水患中拯救出来,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
赞许这个“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的清官。
41岁那年,范仲淹继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正义勇气和操守,北宋仁宗时期,正值慈圣光献太后的六十大寿,皇帝赵祯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要求文武百官向太后下跪以示敬意。
然而,范仲淹却认为此举违反了祖宗之法,
即太后不应与皇帝平起平坐接受朝拜,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上疏直谏,指出这种做法的不妥之出,并请求皇帝停止这一行为。
范仲淹的这种敢于直言的勇气并非一时兴起,
而是源于其长期以来坚守的信念和原则。
早在他33岁时,面对朝廷大兴土木、滥建寺院的状况,范仲淹便已展现出他的刚正不阿。
那时,尽管身在异地,他仍然上疏直谏,
恳请皇帝停止修建工程,
以免劳民伤财,他的这份远见卓识和为民着想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未雨绸缪,积极进取,范仲淹
始终将百姓的利益置于首位,关心民生疾苦,
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而忧虑。
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民间,他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儒家所倡导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正是这样的品质,使得范仲淹成为了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
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的名字和事迹至今仍被世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45岁起,范仲淹入京任职,
深受年轻的宋仁宗赏识,两年后,他出巡江淮灾区,所到之处,毫不犹豫开仓放粮,体恤民难。
可惜好景不长,他与当权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合,遭到打压,尽管如此,他仍义无反顾地向皇帝进言,
揭露吕夷简的弊政腐败,并牺牲个人前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六字成为他壮怀激烈、大义凛然的写照,范仲淹用一生践行着如何做官、治学、处世,他为后人树立了杰出典范。
为国戍边,力行新政
西夏立国后,李元昊的军队屡次侵犯大宋边境,三川口之败更令情势危急。
皇帝仁宗急调范仲淹入京,命他与韩琦一同镇守西北战线。
范仲淹赶赴前线后,首先
整肃军纪,训练士兵,提高宋军战力,
他还注重
培养军事人才,
狄青、种世衡等杰出将领陆续得到重用。
此外,
他善于处理民族关系,落实边疆屯田计划,
开放贸易,赢得当地羌族的支持。据说,许多羌族部落都悬挂范仲淹画像以示崇敬。
三年后,宋夏议和成功,边境重归安宁。经过数年的艰苦谈判与军事对峙,双方终于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
决定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和平往来。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范仲淹等政治家的智慧和不懈努力。
作为宋朝的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范仲淹在宋夏边境的防御战中表现出色,
他提出的“屯田久守”策略有效地遏制了西夏的侵略势头,
为议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战争的结束,范仲淹功成身退,他的贡献得到了仁宗皇帝的高度认可和嘉奖,仁宗对范仲淹的评价甚高,
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对他的忠诚和能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为了表彰范仲淹在国防和内政方面的卓越贡献,仁宗赐予他丰厚的赏赐,
并在朝中为他设立了崇高的地位。
五十一岁那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宰相,肩负起更重的国家重任,上任伊始,他便针对当时宋朝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著名的
庆历新政
。
新政的核心内容包括
选拔人才、平衡财政、减轻民困
等方面,旨在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缓解社会矛盾,增强国力。
范仲淹的新政方案受到了仁宗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许多开明官员的积极响应。
然而,新政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部分贵族和官僚阶层,特别是那些习惯享受特权、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的保守势力,纷纷反对新政,
他们担心新政会削弱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因此采取各种手段来阻挠新政的实施。
面对强大的阻力,新政实施不到一年便被迫停止,尽管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们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但在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下,新政最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这场改革虽然未能彻底实现,但它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等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而范仲淹本人,也因其在改革中的坚持和努力,成为了
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印记。
邓州知州期间,
范仲淹创办花洲书院并亲自讲学,
推动当地文风兴盛,他离任时,百姓追随他的车驾痛哭不舍,可见民心所向。
六十四岁那年,他没能抵御住疾病侵袭,
在赶赴新任的路上与世长辞。
范仲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
“文武全才”
,他在政治上、军事上和学术文化上都取得卓越成就,堪称
北宋初期最杰出的儒学大家之一。
笔者认为
范仲淹,一代儒学大师,他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他的人生充满了清醒与坦荡,
既有洞察世事的智慧,又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范仲淹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贡献,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范仲淹
《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12《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富弼撰)
《宋史》
范仲淹:儒家资料汇编.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