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200年)初,孙策夺取豫章郡后迅速统一江东。然而,他在夺取胜利的同时,却在丹徒狩猎中受伤不治,年仅二十六岁,成就终结。孙策的弟弟孙权接过势力,并在登基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在孙权登基后,他追封了孙坚为皇帝,但却仅将孙策追封为长沙恒王。这引发了一系列质疑,为何孙策没有被追封为皇上?孙策和孙权是同胞兄弟,他们之间的血脉和孙策在江东的建功立业都应该让孙策得到更高的封号。
分析孙权的决策,我们可以从孙策生前的布局和孙权登基后的政治考虑中找到一些端倪。孙策在世时,确实为江东奠定了基础,但他的早逝让江东陷入了一定的不稳定。孙权考虑到大局,将统治托付给了他,以确保东吴政权的稳固。然而,在孙权继任后,他并未给予孙策更高的追封,而是选择了长沙恒王这一相对低调的封号。
或许孙权的考虑是出于对后代的安排,他意识到如果将孙策追封为更高的皇帝,可能会引发内部纷争和争夺帝位的问题。在孙权看来,为了稳定东吴政权,将孙策追封为相对低调的长沙恒王是一种明智的决策。同时,孙策的孩子孙策被封为侯爵,也是为了避免兄弟之间的争斗。
然而,这样的决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孙策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他在建立江东基业方面功不可没。孙策之所以能够成为江东的奠基人,正是为了孙权能够在后续统治中更加安稳。从某种程度上说,孙策的贡献胜过孙坚,但在追封上却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至于孙权晚年的政治决策,对立面继任问题确实让他陷入困境。他的排斥心理以及对立嗣的担忧,可能是导致他将孙策追封为相对低级别的长沙恒王的原因。这样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东吴政权的相对稳定,但也为后人质疑孙权的胸襟和决断留下了疑问。
综合考虑,孙权之所以将孙策追封为长沙恒王,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和对内部安稳的追求。尽管这样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为后来的评价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