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东吴既没有曹魏那样庞大的人口和土地资源,也不像蜀汉一样拥有众多名将,能鼎立于南方,全靠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大都督的经营和辅佐。可当我们翻开正史对照时,却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这四个人中,有的比小说中描述的还要雄才大略,而有的满身缺点,有言过其实之嫌,比如吕蒙。
吕蒙掌权之前,便已经提议从关羽手中抢回荆州,实现占有整个长江流域的雄伟计划,届时进可出兵中原,退可扼守长江。但孙权与鲁肃一心与刘备交好,不愿破坏两家联盟,因而否决了这个计划。后来,吕蒙出任都督,再提此事,孙权被劝服,同意出兵。这一战致使孙刘失和,当时曹操正在攻击汉中,刘备为了不与东吴激化矛盾,以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答应不予追究此事。
两年后,蜀汉趋于稳定,兵甲、粮草充足,刘备为了重新夺回荆州,率领数十万大军直扑东吴。当时吕蒙已经病死,孙权紧急召陆逊为大都督御敌。陆逊见刘备势众,正面进攻难以取胜,于是主动撤退到险峻地带,任由刘备如何挑衅,都坚守不出。
到了夏天,刘备大军疲乏,无法再应战,只好退入山中修整。陆逊抓住机会,夜袭敌营,四处放火,刘备大军顿时惊慌失措,四处逃跑,陆逊率军追赶,杀死数万人,缴获辎重粮草无数。这一仗将蜀汉的锐气打光,彻底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能力,虽然孙刘后来重修于好,但也仅仅只在表面上,全然不似最初那样肝胆相照。
如果周瑜还在,是绝对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当年曹操南征的时候,他就力主联刘抗曹。赤壁一战后,他也曾想过软禁刘备,接管其手下的军队,但孙权没有采纳此建议,他也没有再坚持,转而继续与曹操对峙。后来意外染上恶疾,病逝前请鲁肃接替他的位置。
鲁肃早年便因乐善好施名声在外,刘备占据益州后,东吴索要荆州,刘备却不肯归还,双方随即刀兵相见。鲁肃为了顾全大局,仅带数人就去会见关羽。关羽的部下咄咄逼人,鲁肃毫不畏惧,厉声将其喝退,一再申明可先归还部分地区表示诚意。
后来曹操大兵压境,刘备担心刚打下来的益州不保,被迫与孙权讲和。鲁肃也一再劝说孙权要与刘备维持合作关系,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鲁肃理政期间,孙刘两家虽时有摩擦,但最终都能和平解决,东吴的战略重点也从收复荆州,转移到攻取合肥上。只可惜鲁肃英年早逝,失去从中斡旋的人物后,孙刘随即反目成仇,互相内耗,差点酿成大祸。
从正史中看,鲁肃战略眼光超群,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旨在经略整个国家,实属雄才大略,在东吴四大都督中算是最出色的人。周瑜和陆逊算是同一档次的人物,周瑜军事才能出众,但缺乏大局观,差点因为贪图小利,致使孙刘反目,让曹操有可乘之机。陆逊是一个出色的帅才,有能力开疆拓土,但眼光狭小,不适合主持国家大计。至于吕蒙,只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冲锋陷阵是把好手,但无法处理军政大事,他跟周瑜、陆逊都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更何况鲁肃。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必须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今度古不可取。其次,应当以辩证的方式看待他,既不过分突出他的优点,也不刻意隐藏他的缺点。最后,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对当时局势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赞美他的品德有多高尚,财富有多惊人。能全部做到这些,我们就能读懂这个人,从他身上汲取到有用的经验教训,用以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