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历史上的一段传奇经历,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他被描绘成一个颇具豪气的武将。然而,他在诸葛亮死后卷入“谋反”嫌疑,并最终被杨仪和马岱联手杀死。这一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许多曲折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对于魏延谋反的原因给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解释。据说,当初魏延为了帮助刘备,杀掉了长沙太守韩玄,献了城池给刘备。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诸葛亮却对魏延心生疑虑,认为他“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这种直觉性的判断在正史中并未有所记载,因此更多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创作。
事实上,魏延在历史中的评价并不完美。虽然他在刘备时期立下赫赫战功,协助平定广汉郡、攻克雒城、包围成都,甚至在刘备当了汉中王后,被封为汉中太守,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屡次在前线打败魏军,但他的脾气并不讨喜,与赵云相比显得不那么完美。
诸葛亮在对待魏延的态度上始终显得暧昧不明,充满了矛盾。当刘备生前的近臣刘琰得罪了魏延时,诸葛亮会让刘琰给魏延赔罪。然而,在诸葛亮死前安排后事时,魏延却被排除在外,只有杨仪、费祎、姜维知晓一切。诸葛亮的意思是,他死后,魏延可能会继续北伐,而其他将领需要退军回成都,让魏延断后。
这一预测事实证明是准确的。魏延确实不甘心,费祎被杨仪派去试探魏延的想法,结果魏延很生气,表示:“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杨仪那家伙的话,替他断后?”然而,这一句话却成为了魏延的致命伤。杨仪听闻后,并没有亲自来和魏延和解,反而将计就计。他下令大军返回成都,丢下了魏延。
魏延大怒,率领军马赶到了杨仪面前,烧毁了栈道,拦住了杨仪的去路。接着,双方都向刘禅告状,声称对方谋反。在《三国演义》中,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锦囊,设计杀死了魏延。而在历史上,杨仪解散了魏延的军马,迫使魏延逃到汉中,然后派马岱紧追,最终杀死了魏延。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和小说中的情节存在一些差异。小说中,杨仪杀死魏延后得意忘形,最终被贬。而在历史上,魏延死后,他的手下军士冒险收了尸身,埋葬在石马乡,魏延墓前有1个石像和2个石马。然而,如今只能看到那2个石马了,它们分别指向杨仪和马岱。至于石像,当地传说是塑成了诸葛亮忏悔的样子,后悔北伐时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综合来看,魏延并没有真的谋反,而更像是受到了杨仪的陷害。杨仪在杀死魏延后回到朝廷,因功劳很大而得意忘形,最终却因此被贬。相比之下,魏延死后的评价却并不差。他为刘备立下的赫赫战功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他所受到的待遇却让人感叹,一个英勇的将领竟然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走向了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