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上朝,大部分人都会在脑海当中勾勒出一个宏大的场面,皇上身着盛装高高在上,正经危坐在龙椅,看着朝堂之下,衣冠整洁的文武百官分列两边,满满的仪式感。太监捏着嗓子高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然后紧接着就是一帮大臣的舌战群儒,事实真的如此么?
清朝大臣上朝之前都不吃早饭,甚至连喝水也要控制量,没有体力怎么有心思去吵架?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臣们不敢吃早饭,而是在口中含上一片人参呢?
一、早朝制度
自古以来,皇帝上早朝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事情,一位皇帝尽不尽责,就看他勤不勤政就可以了,如果不上朝就会被认为成昏君,正如白居易所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明代的嘉靖万历二人就是因为十几年不上早朝,被后人辱骂。
清代的朝会并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朝会分为大朝、常朝(御门听政)大朝每年会举办三次,大朝是一种纯为礼节祝贺的朝会制度,主要在重大节或者登基大婚来举办,主要目的是体现国家礼制类似现在的国庆,为了彰显自己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底蕴。
皇帝在太和殿,接受王公、文武百官的参拜,庆贺,常朝是为了处理日常政务,努尔哈赤规定五日一次,与群臣探讨国家要事,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的原因。后来太宗皇太极规定每月有三日御门听政,并开始制定仪注。
直到乾隆、康熙、雍正祖孙三代执政的时期,勤于政事,要求日日上朝,其余清朝皇帝只要求每月御门听政即可。御门听政通俗来讲就是现在的办公会议,常常在早上举行,又被称为早朝。
康熙皇帝规定御门听政必须每天举行,各部院大小官员每日清晨,到午门集合,并且设有官员负责纠参失仪官员,迟到的官员是要受到申斥或者处分的,康熙帝可谓是爱岗敬业第一人,自14岁执政起,几乎天天上早朝,他认为这是了解国家现状的最好方法。
当康熙步入中年,大臣们害怕龙体欠安,纷纷谏言讲日日早朝改为隔几天一早朝,却被康熙所拒绝,并说三十年如一日的早朝已经成为习惯,若是更改,会心存不安。康熙一生日日早朝坚持了五十年之久,无论寒暑,都会亲自执政,康熙可谓是历史上最尽责的一位皇帝。
但是真的有必要天天上朝么?并没有,早朝的目的就是君臣之间沟通天下事,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不适宜在朝廷上说的,尤其是军事方面,再者,很多事情在上朝的时候不能解决,需要各个部门的沟通商议才能定夺,皇帝上朝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换一个思路,清朝发明了奏折,而它的作用就是保密性强,可以和皇上单线沟通,不容易泄密。日日上朝多半是为了一种礼仪,满足皇帝君临天下的感觉。
二、含人参的原因
人参片便于携带,味苦,有很好的降逆止呕的作用,也大幅度的减少了由于没有吃早饭引起的干呕。人参也有很好的强壮作用,可以应对与短期内的体力大量消耗,可以改善人体机能,解决无力乏力的问题。也可以对心慌心悸有一定的作用,是一味不错的补药。
古代官员五更就要上朝,往往四更天的时候就要从被窝里爬出来,时间久了,自然知道这个小妙招,所以每每上朝之前都会在口中含上一片人参来补充上朝时的能量补给。
大臣早上都是不吃早饭就去上朝的,一是因为几乎凌晨就要从家中出门,夜宵还没有消化完就要吃早餐,实在没有食欲来吃,若是吃,就要早起,压缩本不充足的睡眠,这样看来为了保持上朝时候的清醒,必须要保证睡眠足够,所以不会去吃早饭。
第二就算是食欲大增,准备吃早餐,大臣们也没有这个胆量去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上朝并不是一个速战速决的事情,需要听各个部门汇报,若是大学士还要被留下来探讨奏折的重要事项,人有三急,万一这时候突然有点想法,那便是大不敬的行为。
试想一下,你颤颤巍巍的举起手,皇帝点到你的名字“爱卿可有事情要奏”你敢说出来“臣想出恭”如果真的敢说出来,不就是明摆着不想活了,已经做好被株连九族的准备了吗,再换一个方面讲,就算皇上让你去了,你在这偌大的皇宫也找不到如厕的地方。
为了防止想要如厕,大臣们不但不会吃早饭,还会提前排泄干净,要真是在上朝的过程中有这个想法也只能忍耐。但是早朝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候长有时候短,滴水不进,油盐不进,这让体力很难支撑,所以为了不出洋相,同时能补充体力,只能在口中含上一片人参。
口含人参不仅可以补充好体力,还可以帮助大臣保持头脑清醒,所以人参片就已经成为了大臣们的上朝必备品,虽然在上朝时候吃东西也是对皇上的不尊敬,但是皇上体恤大臣们上朝的辛苦,也就黑不提白不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总结
作为皇帝实属不易,一国之主需要处理的事物很多,但是也需要顾虑到大臣们,在古代京城当官实属不易,不仅仅要挨饿,还要与正常的生理问题所抗衡,迫不得已出此下策,口中含着人参来补充体力,满足大半天的热量供给。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职位是轻松容易的,活在当下,更应该庆幸少了许多不必要死板的规章制度,交通上也便利了许多,这些都是先人一点一滴打拼出来的,更要去珍惜,坚持先人的思路,创新繁荣我国。
本文为 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